香港地,想睇一個演唱會有幾難?答案可能比登天更甚。事實上,由偶像公佈開騷消息一出,粉絲間的戰爭早已開始,爭取內部認購名額、搶信用卡優先、鬥快刷新衝入網站、熬夜通宵排隊......等等;但即使以上全部做足,最終可能依舊徒勞,更漸成近年的「正常」購票生態。當然,此情此境的背後,以炒賣為樂的黃牛黨自然「功不可沒」,但由遲遲未見的實名制、嚴重落後的購票系統等也可見,業界、政府對此同樣責無旁貸,甚至是育成「黃牛」的推手之一。
但說到尾,現象可能也不過正反映我們背後少得可憐的文化選擇。
一切從利益開始
什麼因素導致近年黃牛黨泛濫?自然是當中極為豐厚的利益。先不說一張原價不足1000元的劉德華演唱會門票,被炒至近4萬元的利潤有多「和味」;或是年中多少要求買飛者先入數後「走數」的購票騙案;單單是現行的《公眾娛樂場所條例》對高於官方價出售的炒賣行為,最高「刑罰」也不過罰款2000元,毫無阻嚇力之餘,更令人震驚的是,廣受演唱會歡迎的紅館、伊館等康文署轄下場地,居然不在此列。換言之,現時要當「黃牛」根本稱得上是無本生利,變相鼓勵更多人加入從中撈一筆,逐漸演變成時下的集團式經營,群起掠奪門票。
最終,普通粉絲自知循「正常途徑」成功買票的機會渺茫,為見偶像一面,不惜用錢換時間,高價購票,結果造成無限循環,讓「黃牛」生生不息。算起來,這班「集團營運者」在一場演唱會所賺取的利潤,或許比站在台上又唱又跳一整晚的歌手還要多,不禁讓我們反思,現時在港欣賞演唱會,到底是在支持自己的偶像,還是在支持炒賣者?
康文署罪狀之一:購票系統壟斷市場 縮窄文藝空間
要改善背後整個集團式經營的炒賣文化,先要找出時下正規購票內的重大缺失,其中最為人垢病的,必定要數由康文署轄下管理的城市售票網。雖然民政事務局曾公開表明,基於自由市場的原則,表演場地的租用人可自由選擇是否使用城市售票網售賣門票,但事實上,大型表演如天王巨星們的演唱會,小至各劇團的劇目演出,幾乎一律透過它公開發售,變相壟斷了本港整個表演藝術的銷售系統。在這種大氛圍底下,即使有民間自行研發出另一個購票系統「art-mate」,仍無補於事,小劇團們似乎也變得無路可退,被逼選用同一系統,慢慢縮窄本地文藝空間。
然而,城市售票網的系統卻極其落後,平均每次只能容納約2000人同時使用,至每逢遇上熱門節目購票,相關網絡總少不免「大塞車」,甚至「死機」收場;更可笑的是,成功購票者卻仍要支付一定金額的手續費,意味政府絕對有能力改善系統,卻從未付諸實行,當中費用何去何從,也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康文署罪狀之二:增加公售比例是抱薪救火?
另外,根據康文署針對表演場地的租用條款,租用人如舉行收費活動並選用城市售票網銷售門票,每場節目在核准票價表上所列任何一種票價的內銷門票,總數原本均不得超過總票數的49% ,但自2001年起,紅館及伊館的相關比例卻增至不超過80% ,其他場地則保持不變。相關條例一直沿用至今,亦從未有意修改,變相導致兩館時下每場的公售門票總少得可憐,屢屢出現一片黑的「絕望座位表」,令支持者即使願意花時間連夜排隊,亦難以購得一張半張的門票,釀成如今境況。
面對社會大眾就增加公開發售比例的聲音日趨強烈,政府至今未有正面回應;但演出業協會早前卻連番強調,業界對內銷票去向有嚴密監控,當中從不是黃牛票問題的根源,更質疑批出更多的公售門票,只會「抱薪救火」,助長炒風。但依筆者追星多年的經驗看來,每次正式開票前,市面上的「黃牛網站」總會出現一張張聲稱由內部途徑得來的天價門票,部分位置亦非由「絕望座位表」所提供的「靚位」、「握手位」等,背後到底孰真孰假,甚至牽涉多龐大的利害瓜葛,就實在不得而知了。
劍指源頭 我們的文化選擇
歸根究底,筆者認為黃牛之所以存在,一切均源於政府與業界的固步自封,不論是從現有不濟的購票系統、絕少的公售比例;還是對文化藝術界的支援等,均只將市民的所有娛樂選擇推向流行文化,繼而將小劇團、地下樂隊或街頭表演者等的演出空間愈縮愈窄,或許我們終將無處可逃,盲目「硬食」。
總括而言,若要杜絕黃牛黨, 空有口號理想絕不足夠,政府更要進行全面改革,包括在已有的購票系統中著手,如要求外判商使用AWS等雲端技術平台搭建全新系統,以加強容量應付人流;加強偵測自動程式機器人的惡意刷新;甚至考慮全面推行實名購票等。同時更要循文化管治上下功夫,增加表演場地、推動流行文化以外的其他文藝團體,真正還文化選擇於民,方為上策。
文章刊於2018年9月17日信報專欄。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作者為菜鳥傳媒人、資深迷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