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M+:
先請你饒恕我的唐突。因為雖期待已久,但我們素昧生平。想你應該記得,那是一場始自上個世紀的約定。這19個漫長的寒暑,整個西九都已經滄海桑田,但你還是只聞樓梯聲。望穿秋水,才有出此下策,寫下這一封無法投遞的情書。
前世
回想起來,我和你的關係大概註定是既愛且恨。回歸不久,有些官員提出要把維港當作布景,在西九興建一個大型表演場地,把香港打造成亞洲娛樂之都,振興旅遊業。但建議遇上亞洲金融風暴,石沉大海。千禧年後,政府舊事重提,把方案擴充成包括四間主題博物館和三小一大表演場地的「文娛藝術區」,還包括地標式巨型天幕,以單一招標方式,由地產商籌備興建。於是,覷視著高鐵總站與臨海靚地的地產,有些找來了古根漢、有的請來了龐比度,信誓旦旦說要發展文化。幸好這個官商勾結陰謀實在過於明目張膽,我們群起反對。2006年,政府終於決定推倒重來,重新諮詢。專業顧問團隊幾經辛苦,終於敲定擬建15個表演場地,和一所視覺文化機構,名為M+,喻意要比傳統的博物館更上一層樓。(報告書)新方案不單放棄興建勞民傷財的天幕,還從善如流把預留空間建成公園,項目亦從「文娛區」正名為「文化區」,再以比賽方式徵集規劃設計,最後選定了Foster+Partners的方案。2008年,西九終於上馬,成立法定機構,由政府一筆過注資216億籌備興建。以當時樂觀的估計,主要場館如戲曲中心,可於去年(即2016年)落成。
嘮嘮叨叨的舊事重提,是因為我怕你不清楚自己的身世。你知道嗎?要是當年我們對政府的建議逆來順受,你壓根先便不會來到這世上。現在豎立在西九的,不是水墨、設計、和現代藝術館,就是Guggenheim Hong Kong或龐比度2.0等A貨。諮詢委員會把這些因為出於界別利益而得出的主題選項重新整合成「視覺文化」,把視覺藝術、建築設計、活動影像和流行文化共冶一爐,建設一個能整合出香港觀點的平台,而不單只是讓藝術界自high和讓遊客打咭拍照的景點。而「M加」這個如虎添翼名字,則寄寓著你要超出「購買、保存、研究、展出」等博物館的傳統功能,做到「引發、傳達、吸引、啟迪,以達到研究、教育、欣賞和消閑」的效果。雖然管理層狸貓換太子,俏俏把流行文化變成了細項,但我還是看見你想要扎根香港的努力,拒絕把活生生的文化木乃伊化的努力──例如收藏已在市面上幾乎絕跡的霓虹招版,為曾經五光十色的東方之珠立此存照;又在雨傘運動之後舉辦關於行動主義與博物館的研討會,想方設法,為未來記憶;還替年青藝術家的當代創作方式辯護,抵住保守主義者的責難和政客的抽水。實體真身還未成形,便先辦工作坊、藝術營,擺脫過去博物館單向的說教方式,把被動的觀眾變成積極的參與者。幾年之間西九已成為深入民心的品牌,令新一代藝文青趨之若鶩。
雖然你由Herzog & de Meuron設計,總樓面面積達6萬5千米、比Tate Modern舊翼(4萬3千平方米)還要大的真身還是空中樓閣,但由彭耀輝建築師事務所、 JET 建築事務所 和張勵繡合作設計,只有300平方米的展亭,已率先在去年竣工。如果香港文化中心封不透風的設計標誌了後過渡期,香港人被排拒在政治前途談判桌外,這個巧妙地利用玻璃與鏡子,把室內室外打成一片的展亭,則意味著一種強調參與和共享的時代格局。不過有趣的是,當我去年9月我終於來到你的化身跟前,卻發展藝術家竟為你準備了一個大吉利是的玩笑。《曾建華:無》把建築的懸臂甲板設計還原成為土堆、再把維港美景重重圍堵,「見光死」的錄像裝置把整個場館密封得像墳墓。加上曾建華的作品向以艱澀的哲學意味見稱──尼采、聖經、Kurt Cobain 旁徵博引,進一步加深了觀眾對當代藝術便即是高深莫測的印象。如果只這是藝術家的蠱惑,那麼你的第二個展覽《形流意動M+設計藏品展》,則應該可以算是真正的試金石吧。你知道嗎?兩年前你以1千5百萬港元購入倉俁史朗於1988年設計的《清友壽司吧》,引起大家認為你揮霍無度的批評。這次你展出各種亞洲戰後的現代設計,從1964年東京奧運會海報、融和傳統與現代家居的日式座桌、標誌著印度現代民族國家建設的混凝土標柱燈、反消費主義的共產中國宣傳海佈……雖然證明了你購藏和選展的眼光,堵住了民粹化的媒體和政客的眾口一詞,維護了你的專業權威。但展覽把幾個各不相干、欠缺關聯的歷史片面擺在眼前,彷彿透過實物的觀賞價值,便能不證自明地產生教育意義──這種又回到了以展品而不是觀眾為中心的策展方式,不正正使你落入了民粹的誖論,強化了香港人「唔識得欣賞」、博物館是精英的玩意兒的老調?
待續
*本文稿費由一班香港藝文愛好者以眾籌方式贊助。特此鳴謝。
*對《曾建華:無》更詳細的評論,可參《亭子與死穴──關於「曾建華:無」的聯想》,刊2017年3月Art Appraisal Club 出版之《藝評香港》第二期;或到Academia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