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庸生
筆者網頁:
www.facebook.com/hkfilmcritic
上映前已備受矚目的年度大製作《赤道》,精彩的並非影片本身,反而是影片的名稱。「赤道」將地球劃分成兩方,正如影片中的角色們在「信任中央與否」的題目上各自必須選擇立場。與此同時「赤」一字是電影「媚共」立場的反映,兩位導演梁樂民、陸劍青試圖透過這部空洞無物的維穩合拍片表達其政治立場。
辯證失敗的維穩宣傳片
先撇開導演能否成功於影片中為其政治觀作出完整成理的辯證,《赤道》意圖合理化警員濫暴、為政府的因循苟且辯護、更將與中共對立者抹黑成別有用心的大奸角,是徹頭徹尾的維穩電影。
張家輝所飾演的警方代表李sir,邀請由張學友所飾演的物理學家肇教授合作,試圖解決香港的核危機。肇教授於合作期間狠批政府官員們的因循苟且、激烈反對口口聲聲指自己是「為香港人好」的中共官員所提出,「將核武器留在香港」的危險建議,讓香港觀眾們相信這位同樣多次指自己是「為香港人好」的肇教授,是香港人真真正正的朋友,而中共官員則是危害香港的敵人。然而影片的結局來了一個大逆轉,結尾才告知觀眾與中共對立的香港大學教授是以香港利益為名,賺取金錢為實的奸角,而表面上危害港人的中共官員才是正義。雖然電影未有向觀眾解釋「中共的危險建議如何有利香港人」,但無可否認的是導演們試圖讓不信任中央的香港觀眾們反思,反思中共及與中共對抗的人,那方才是真正「為香港人好」。
李sir是「非常時期,用非常方法」,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香港警察。他為得到情報而向表面柔弱的犯人施予暴力,行徑與「黑警」無疑,是對近年警員濫暴問題的回應。但由於李sir的目的解決香港的核危機,是「正義」的目的,而被李sir施予暴力對待的是殺人如麻的犯人,因此觀眾不旦不會對李sir的暴力反感,更可能支持其暴力行為,導演們於電影中成功合理化警員的濫暴,但卻與現實不符。將警員濫用暴力的目的美化成「解決核危機」,將被警員施暴的人醜化成「殺人犯」,這些設定並非對香港近年的警員濫暴行為的合理反映,不合理的設定只會顯示導演們惡劣的電影辯證能力。
導演更為近年港人對政府官員所作的批評作出辯解,「清楚明確」地從主角口中指出官員只是根據《基本法》依法辨事、下級聽從命令是身不由己、香港須遵從中央指示等解釋,這種「畫分仔畫出腸」的表達手法顯示導演們未能掌握電影語言,令電影淪為宣傳片。
不能獨立成戲、依靠包裝的「泡沫電影」
影片本身亦是空洞無物,觀眾們的觀後感大多批評電影如導演們的前作《寒戰》般,有太多的劇情沒有交代清楚便完結,直指這部電影只為宣傳續集而生。《赤道》雖然只是系列電影的序曲,但並不代表電影本身可以不完整,以兩位導演有份參與製作的《蝙蝠俠三部曲》為例,每一部曲獨立來看也是一部完整且主題明確的電影。除此之外,《赤道》系列的故事主線是國際性的核危機,但首部曲《赤道》與主線有關的故事發展其實只是核武器不斷的轉手,其實並沒有太多觸及到故事主線的劇情發展。
在沒有張力的故事情節下,導演們投放連場雜亂無章的爆炸、追逐及動作場面、聲量過高令觀眾震耳欲聾的音響效果、無間斷的配樂轟炸(約佔電影九成的時間),去充撐這部對整個系列的故事軸心來說意義不大的所謂首部曲,兩位導演的確成功開創香港電影新格局,發明了「泡沫電影」。
兩名對立角色的選角
然而電影亦有可取之處,中共官員和大學教授兩名對立角色的選角非常成功,達到導演目的。中共官員由眼神已流露出心計的王學圻飾演令觀眾反感,相比之下由外表平實的張學友飾演的教授便成功贏得觀眾的信任。直至影片結尾才告知觀眾,大家一直不接受的一方才是真正值得信任,而獲得大家信任的一方其實是不懷好意,成功的選角有助表達導演的訊息。筆者對韓星沒有認識且沒有好感,但無可否認兩位男角池珍熙和崔始源的演出實在不俗。
不知是否導演要求,一直是好戲之人的王學圻在電影前半段為了向觀眾營造奸角的錯覺,演出上略嫌過於劇戲化。張學友不溫不文的演繹正適合角色設定,唯獨是影片尾段當身份揭盅後表情迅即變得陰險,過份劇戲化的演出使角色成了流於「面譜化」的奸角。但不得不承認,劇戲化的演出方式異常配合這部空洞、造作的電影。
從電影的格局和陣容來看,可想像得到《赤道》將會在明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多項重要獎項的提名,令人心酸。由於影片中討論的問題是香港人的問題,筆者會將《赤道》視作香港電影去看,但卻是一部失敗的香港電影,如《寒戰》一樣,是一部細心看便發現是全靠包裝的「泡沫電影」。
P.S.
筆者個人觀影經驗的分享
當李sir向文詠珊所飾演的犯人執行私刑時,加插了一秒鏡頭是張學友所飾演的教授望著被虐的犯人。筆者從不喜歡在觀影時作出「誰是真兇」等類似的猜想,但當刻感覺到張學友懷著的是「因同伴受虐而感心痛」的眼神,因此想到張學友的角色可能是與該犯人一伙。
學友,你好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