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訪.嚇》:創作視野的重要性

《訪.嚇》:創作視野的重要性

這部由美國著名喜劇演員Jordan Peele首次自編自導,以種族主義為題材的恐怖/喜劇片,在美國大收旺場、口碑載譽的《訪.嚇》,從電影類型角度,主要情節及場面氣氛實在說不上出眾,但最重要的是,背後帶出有關種族的議題,並非典型的種族主義論,內容題旨確實發掘出深度和視野。相信影片在美國泛起的熱烈討論,亦正是導演的創作動機,正視種族在現代社會擁有的複雜性,要觀眾開始談及種族,這個大眾一直視為禁忌的題目。

《訪.嚇》以一個寂寂無名的黑人男子,在陌生的鄰里社區被一輛白色車尾隨(暗示膚色種族的界別),後來被司機襲擊拖拉到車尾箱揭開序幕。導演如是說“I felt it was important first and foremost to get the entire audience on board with the inherent fears that a black man has.” 這場戲用意是為電影建立黑人潛藏的心理恐懼,說之成理,但是我有一個疑問,影片是否需要以恐怖片包裝?這個類型會否削弱情節本身的力量?這都是我所關注的。恐怖片開場通常都以一個無辜的人被殺,然後正式開始電影主線劇情。本片如此遵循「規則」,只有人物身份轉為黑人,其實不會引起觀眾很大的反應,看到這樣的開首,確實懷疑電影是否名不副實。

當電影開始暗示白人的陰謀,白人派對上各樣異常的不平衡,本片才真正進入正題。白人賓客們往往攜同黑人來訪,彷彿回到上世紀的黑奴時代,說話且通通政治不明確,不難想像他們整群都帶有歧視目光看有色人種。同時劇情逐漸浮現派對的陰謀,觀眾跟男主角Chris一樣渴望逃走,心想他們一定圖謀不軌,甚至想獵殺黑人。正中編導Jordan Peele下懷,真相大白後觀眾便會察覺片初的種種詭譎,並非源自典型的種族主義、白人至上的思想,反之更進一步,反映/創造了另一個社會現象,「黑色是現今潮流」(Black is in fashion.)。

由第一幕男主角遭受白人警察歧視,到第三幕受白人威迫要奪除其身體,將題材從種族歧視帶到(黑人)優越主義,提升關於種族議題的層次。特別在奧巴馬任職美國總統後,美國進入了所謂的「後種族時代」(post-racial era),黑人也可以有一番成就,然而社會上種族之間相處仍然存在複雜性, Chris一方面對白人家庭抱有介心,另一方面又懷疑是否自己多疑,情況未必如想像般壞,就如一個天秤,左右兩邊不斷晃動,最後編劇在天秤中間輕輕一推,劇本一切的假設全都倒下,發現美國社會是如此複雜,不是「非黑即白」,黑人的恐懼指涉的可以更深遠,劇本的洞察力才是《訪.嚇》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若以類型片的角度,《訪.嚇》在恐怖氣氛的營造上實在不算成功,有許多時候那種劇情的詭異過於刻意,例如黑人僕人在深夜向着Chris奔跑及女僕的誇張異常的表情,都不懂得導演是有意營造驚嚇氣氛,還是製造喜劇味道(筆者認為是後者,但有不少觀眾對那些情節感到恐懼),變相在氣氛處理上不夠緊迫,恐怖感較為遜色。不過也可以說是本片的戲劇特色,又驚又喜。

電影在題旨上成功提煉出深度,可惜劇情的橋段已被荷里活套用多遍,以換腦或變換意識的作品如《害匙》(The Skeletor Key)、《宿主》(The Host)、《玩謝麥高維治》(Being John Malkovich)、《奪面雙雄》(Face/Off)等不勝枚舉,筆者並不懷疑故事的原創性,但這個概念設定實在老派,並且在欠缺新穎的包裝底下,難免感到生厭。不過,認清《訪.嚇》的創作用意後,裏面探討美國的種族問題相當具想法和觀點,撇除電影擁有的缺陷,劇本都引證了Jordan Peele是一個機智的創作人,那種視野對於新導演很重要的,是踏至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