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告別》選擇一男一女兩線並行,一樣的開始,一樣的結束。「一樣的開始」是說,他們在同一場車禍,失去了各自的愛人。
如果不是那一場車禍,男女主角本來都將迎來人生新的起點,男主角育偉(石錦航飾)將爲人父,他的老婆有了身孕;而女主角心敏(林嘉欣飾)則與未婚夫正在張羅婚禮,不久之後將成爲人妻。然而一場車禍同時摧毀了這兩個人的人生。我認同這樣的設定,命運跟兩個人開了一個同樣的「玩笑」,他們會怎樣去面對?你會期望從兩種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然而,這兩條線卻是不平衡的,男主角那條線甚至可以說並不完整。我可以理解受傷的男主角躺在病牀上時,當醫生問他選擇救老婆還是救兒子,他快速回答救老婆,因爲換成我,我也會作出一樣的選擇;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在他劫後重生的那些無法自拔的日子裡,他的回憶裡只有老婆,而且大多數時候是在彈琴的老婆,別說他的傷痛不包含因車禍而未能來到人世的兒子,就連他老婆在他記憶裡的形象,也是單一的。如果對於他來說,未出生的兒子是完全不存在的,那就不應該把他的老婆設定爲有孕在身。單單失去妻子,與同時失去妻與子的情感,應該是不一樣的,但電影沒有作出這方面的處理。
當然,你可以說男主角一直在逃避現實,所以他選擇只記住妻子最美好的一面,而那個完全沒見到面的兒子,就直接忘掉算了。電影其實不是完全避開了兒子的部份,男主角出院回家後,還是給了嬰兒牀一個鏡頭——但這一個鏡頭卻愈讓我覺得,後面完全迴避兒子,是不正常的。
女主角心敏的方法和男主角不一樣。她最初的告別方式,是決定一個人把本來安排好的蜜月之旅走一遍,假裝愛人沒有離開——女主角那條線之所以較爲完整,正是因爲她的處理回應了她喪失未婚夫的情感。這種直面喪失之痛的方式似乎也真的奏效了,結束旅程回來後,她終於能夠下定決心,把愛人留下來的東西都清理掉,但就在她把未婚夫的遺物送到未婚夫弟弟家裏的時候,喪失之痛再次被激發出來。她才發現當她一個人走完蜜月之旅,她還是無法告別。這一起一伏,使女主角的情感豐富起來,也給了林嘉欣更多發揮的空間。
儘管男女主角處理傷痛的過程是不同的,兩條線交集也不多,但最後電影仍能統一起來,除了因爲他們的開始是一樣的,也因爲他們最終的解決方法其實是一樣的。女主角嘗試自殺失敗後,跑去找未婚夫的國中老師,國中老師交給她一張卡,卡上是未婚夫當年知道老師剛失去兒子所寫下的安慰話——女主角看到那張卡,就猶如聽到未婚夫親自安撫她的心。那男主角呢?他也從妻子的鋼琴學生那裏,再次聽到了妻子的聲音。整部電影最動人的地方,就在於這結尾的處理:你愛的人雖已離開人世,他卻把他的力量交到了另一個人手上,那股力量甚至還會再傳遞到你身上。
電影有好幾場戲都很妙,比如女主角在沖繩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一直在說話,完全不理女主角是聽不明白日語的,但女主角陪着老婆婆走完階梯,她又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麼。老婆婆的話與其說是說給女主角聽的,不如說是說給觀衆或者導演自己聽的。
後來朋友告訴我,導演林書宇爲何在男主角部分忽略了一些應該處理的問題。這部電影的緣起,原來也是導演對於亡妻的百日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