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清明上河圖》大型舞蹈詩 ~ 若即若離、千迴百轉

舞蹈詩

近一千年前的北宋汴城(今河南開封),清明時節,春雨及時,河市興旺,車水馬龍,百姓安居樂業。至於愛情 … 晨曦蒼茫,柳絮微醺,年輕畫師張擇端偶遇汴河女神。她從河堤飄落畫中,或從畫中走進河堤?他眾裡尋她,未嘗傾訴愛慕之情,她已消失於燈火欄柵處。

自古愛情是如此若即若離,千迴百轉。縱使不再相遇,午夜夢迴之際,倩影長留心中。流芳轉世,不單是五米長的絹本可供記載,共二幕十八場的舞蹈,化作詩篇。畫中北宋百姓,不論男女長幼,踏著曼妙舞姿,彷彿將剎那芳華,凝固為一段一百一十分鐘的夢境,把千年前的繁華盛世,再現眼前。

向來喜歡欣賞舞蹈表現。只專注細看優美身段,肢體語言,配合佈景、服裝、燈光、音樂。不需分心留意演員的對話,更不需猜測導演、編劇的潛台詞,沉默是金,自由聯想。

2007年 7月20 至22晚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五場,是為「回歸十周年」慶典節目之一。香港舞蹈團將舞台化作畫布,以舞蹈活現中國近千年以來被譽為「第一神品」的畫卷《清明上河圖》,呈現北宋全盛時期京城的生活風俗,與香港藝術館展出國寶級名畫「國之重寶」的主角亙相呼應。

緣起

魅力依然的《清明上河圖》為北宋宣和年間(1119 – 1125)宮廷畫家翰林待詔張擇端所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後有明代仇英及當代吳子玉的臨摹本。另一方面,宋代的舞蹈由宮廷流落民間,促使民間舞蹈的發展走向蓬勃時期。

把畫卷轉化為流動的舞蹈詩,畫中人未受時空限制。舞台下的觀眾目眩神迷般像聽到他們的盈盈笑語、淙淙流水,看到汴河兩岸風光、市集商販穿梭熙攘、春郊試馬、花轎踏青、社火巡遊、羅傘車隊、高蹺雜耍、歌伎賣藝,百戲紛陳、宋徽宗出巡、汴河女神為群眾賜福 …

緣起於兩年前,導演及編舞梁國城的一次閒聊,其後親歷河南採風,廣泛徵詢專業學者,對宋代歷史及舞蹈的考證及籌劃,引發與編劇曾柱昭、作曲史志有、舞蹈家楊子達、中國舞蹈史學家王克芬合作而成。

由首席舞蹈員蘇淑、劉迎宏、六位踩高蹺的舞者、數十位舞蹈員及新晉年輕歌手泳兒現場主唱《柳絮曲》及《汴河之歌》,配合由亞洲愛樂樂團演奏的《清明上河圖》組曲傾力演出。

如錯過是次演出,請留意重演日期,可瀏覽香港舞蹈團網頁:
http://www.hkdance.com/chi/qingming/pressrelease.html

另類的繁華盛世

是次展覽屬破天荒的隆重,香港藝術館外的人龍遠比畫中人繁忙,每天的500個籌瞬間被人潮瓜分。筆者於觀看舞蹈詩前向隅一次,不敢再去領教,免得心煩氣燥,破壞欣賞舞蹈詩的發思古之幽情。

時值暑假,全城彷彿充滿濃郁文化氣息。配合久違的藍天白雲,豔陽高照,34度的高溫,香港忽然處處人龍。混合古今中外多元化的人龍,不被北宋百姓遜色,發揮「排隊」特色。由較早前的名牌環保袋 “I’m not a plastic bag”、海洋公園的盈盈樂樂熊貓、《清明上河圖》、哈利波特、足球賽事、書展、動漫畫展 … 是另類的繁華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