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影像藝術家羅斯菲德讓姬蒂白蘭芝化身不同階層成為各大名家藝術主張代言人,帶領大家反思藝術的意義。電影由13部短片結合而成,姬蒂白蘭芝分別在短片中詮釋13種人格,誦讀多篇20世紀震撼藝術界的宣言,當中包括共產主義、達達主義、未來主義以及逗馬95等。這些著名的宣言與13個不同的人性及社會身份拼貼,藉以重新詮釋當中的意義,質問觀眾,到底這些宣言,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要撰寫一份宣言,你必須:以甲乙丙譴責一二三」宣言往往具有很強烈的政治性及共歷史脈絡。但當時間過去,這些激昂的話語,還具有普世價值,得到眾人所認同嗎?這個問題,由姬蒂白蘭芝震懾觀眾的演技,大聲宣讀著導演重新剪輯組合的宣言,為觀眾帶來強烈的震撼。當中畫面以及宣言的不協調性,衝擊著觀眾的腦袋。如對著一批裝扮成外星人的舞者,大聲說出美國編舞家Yvonne Rainer的《反宣言》「不要奇觀、不要炫技、不要變形、不要耍把戲、不要假裝…」;或由一個虔誠的教徒,引領家人在餐前禱告,卻說出「我支持的藝術是政治的,情色的,神秘的,不是在博物館坐以待斃的」。
同時電影將不同的宣言組合在一起,它們時而互相配合,時而互相挑釁、破壞及嘲諷對方。正如小學老師教育學生「沒有東西是原創的。所以你可以偷任何東西,去啟發或豐富你的想像力。」,下一句借永遠打破傳統的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尚盧.高達的名字去挑釁主張電影要回歸傳統的逗馬宣言。這些文本在電影中被放到對立面上,被重新賦予意義,引領觀眾再次思考及發掘各宣言中的思想脈絡。同時讓觀眾反思當今被空洞荒謬的社會包圍時,這些曾經賦予社會生命力的宣言,能否再次為藝術家以及社會帶來衝擊。
當然,這電影的有趣度是和觀眾對這些宣言的認識度成正比,但並不代表沒有認識的觀眾找不到當中的樂趣。因為現在有多少電影,是以演員的演技作為賣點,而姬蒂白蘭芝完美地成就了這套電影。她以極大差異的造型、舉止及口音、語氣,她強而有力的演技,賦予了這些角色生命。而這些角色,時而激昂,時而平板的語調,直接對著鏡頭,打破電影與觀眾的隔膜來朗讀這些互相挑釁的宣言,仿佛向觀眾提問「現在的人,還會在這個世代中,決意反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