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帝來到中國》,可以看出創作者及演出者的用心良苦,也看出了他們的妥協。
此劇不全是劇,反而更像一堂課,只是以不同的表演方式來教授。記得那一段「義和團Rap」,要不是陳浩峰演出賣力,我真的以為自己正在看無記的綜藝節目。不過,正是因為這一種妥協 -- 向香港觀眾的觀賞習慣「妥協」,就更突顯了他們的用心良苦。
入場前,我還怕此劇會有很多舞台實驗,使我這個初哥卻步,沒料到由頭到尾都是熟口熟面的表演形式,而且種類雜七雜八,而它們的目的彷彿只有一個,就是對香港觀眾說:「不要跑! 你們不愛說教,我就表演給你看! 你們不愛實驗,我就不做實驗好了!」例如,第一節以教授教書定了基調後,舞台轉為播放影片,原來是Opening Credit:主演楊永德,導演胡恩威,故事張建偉......音樂宏大,畫面精細,活脫是007的招牌片頭,這分明是帶觀眾「入戲」的機關。之後還是教書,但當中穿插著話劇﹑廣播劇﹑更出現大型powerpoint。後來連教書的基調都好像放棄了,播起動畫說歷史,但其畫風及故事風格都源自「衰仔樂園」。繼後是數段斷斷續續的歷史劇,臨尾還來一首Rap,彷彿絕望地哀求香港觀眾別要害怕歷史課。
它的妥協不止於此。劇中出現了「房利美」﹑「房貸美」﹑「七千憶救市」﹑「三聚氰胺」﹑「奪寶奇兵」,前段更有學生向教授擲香蕉。這全部都是向現實世界及流行文化的呼應。當然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出一些意義,但用心卻像是博君一笑。
這些妥協與低頭,使這劇變得不倫不類,於我而言,欠缺藝術的魅力及啟發性。當中的表演形式,全是隨意拈來,只管有沒有用; 此一「用」字,與「娛樂性」同義,與「啟發性」無緣。然而我不怪此劇的創作者及演出者,因為我明白他們的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