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林萬《書店與美女》的啟示
我跟林萬先生一樣,喜歡(「迷戀」似乎過 「激」)看書和女人,故十分明白林生對「文化人」與「潮人 」之間的分野所作的觀察及感受。 可是,正如讀者CC指出,林並沒有清楚的說明何謂「文化人」或「知識分子」;正由於此,文章引申出一些問題。
相信有很多讀者都會認同我說,作者所指的「文化人」是喜歡到書店及喜愛讀書的人 ﹣包括作者本人在內。可是,到書店打書釘的人並不一定是喜歡「讀書」的人 ﹣前者可能是為了偷看他心儀已久、在那書店工作的員工,或是為了「歎冷氣」(任何個人的理由)才到書店的;至於後者,他們看的是甚麼書、為了甚麼而看書亦應是我們對主題的思考對象。我相信林所指的文化人應是那喜歡追求知識、充實自己 ﹣熱愛真理的一群。如果這假設是對的話,我們便難以看到「文化人」與「潮人」必然對立的關係。我們不可能因為他們喜歡「唱 K 」 而認定他們不喜歡閱讀或尋求真理 ﹣也許他們已在「唱K」前完成了溫習及閱讀?我們如何能証明那些「三五成群在公園玩滑板的夜青」在玩完滑板後不會一起討論Kant的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而不是Foucault, 因為他們對 A Priori 比 Disciplinary Power 更感興趣)?我們又如何否認他們在玩滑板時或會套用及驗証 Newton's first law of motion的可能性?雖然以上的例子在現實中實屬罕見,但是從邏輯上它們的確有機會成立的。如果我們視唱歌為一藝術的表達形式、滑板為運動,他們更分別可以培養個人的氣質及有益於身心。再者,「知識」(或真理)不一定只可從書本中尋求得到的:蘇格拉底及孔子也是那些沒有看過康德Foucault,更連自己的著作也未曾看過的人。
從文章中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文化人」就是不「潮」的人 ﹣外表不引人注意及不講究流行服飾的人。但是這些只是外表上的分差,而知識,一個人的思想,並不完全(不是不可能)表露於外表,特別是在衣飾上。「外在美」所能表現的,主要是品味而不是思想。所以,我們不可能認定一個眼鏡片厚達五吋、身穿彩色細格子襯衣淺色「小蘿白」牛仔褲的男子為一「文化人」。此外,我亦不太理解林說的「文化人就代表沒有性幻想?」是指甚麼:他說的究竟是「文化人」沒有「性幻想」還是「文化人」不會被視為「性幻想」對象?幻想應是超越現實的;故此,一個人的衣著(現實的)不一定是幻想的主體 ﹣引人注目與令人產生「性幻想」可有不同:我身穿一身鮮粉紅色的衣服或可受到眾多途人的注視,但我不可能說他們對我有「性幻想」。異性之相吸,除了性,還有美。我明白在現今的香港沒有太多人相信及追求自然的美:‘God has given you one face and you make yourselves another’ 正是我們的心聲。
如我們從另一角度出發,思考為何「文化人」往往是不拘外表及有違「流行文化」的人,林的思考也許會得到答案。試問一個視知識及真理為生命、視「好書」為食糧的人會否把寶貴的時間及金錢花在逛街及流行雜誌上?如他是一理想主義者,他如何會甘願在有限的人生中長期從事於有違個人情操及理想的工作?正是這原因,他們往往是草根、生活只夠糊口的人 ﹣那些買一支雪條也有必要左思右想的人如何「潮」得起?對於經濟上有能力的「文化人」,他們並不會冒目追求「名牌」或是名貴的衣飾。從文學、藝術中他們明白個人風格 (Style) 及表現型式 (Idiosyncrasy) 的重要性。一雙穿了十多年、跟他一起成長的「絕版」破球鞋比起價值數千元用機器大量生產的鞋更能突出他的個性、他的style;一件價值十元的襯衣也可是悅目的。 他們追求的是「獨特性」而不是「普及性」;正是這原因,他們的確往往是與流行文化混不來的。對於林「電台節目投票最想非禮的對象不再是女藝人,而是文化人,那算不算文化界成功打入青年人的市場。」的疑問,我肯定他們不但不會因此而感到自豪及「成功」;相反,他們會反復的問自己究竟做錯了甚麼。
以上是我就林的文章所啟發的問題所作的思考,而不是對其價值的負面評述 (我是一名文化研究的門外漢。故如有不當之處,請指點。)林的著眼點不是思想的探求而是情感的抒發:文化人的寂寞及失落正表現於林萬的字裡行間。看到 「現實」與「理想」的距離,明白到「流行文化」的不可取,我們倒不如打開書,進入另一世界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