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語政策須審時度勢

(上)

「中學教學語言工作小組的建議「風險高企,欠整體觀,脫離現實,未符專業和架疊屋」……所謂「學生利益」,必須從教育的系統和效益的整體去考慮。」

教學語言及學校和學生的分流,是一個對未來社會和教育影響極為深遠的課題,直接決定下一代的質素,以及社會的結構、流動和競爭的能力。任何方案一旦實施,因為付出的代價和帶來的震盪,都可能是一條不歸之路,社會各界需要高度重視和參與有關討論。本人想嘗試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評論目前檢討中一派位機制及中學教學語言工作小組的建議,特別想指出有關建議將會使政府一貫的語文政策得到適得其反的後果;同時,也想批判政策的專業和策略水平。總括來說,本人認為小組的建議「風險高企,欠整體觀,脫離現實,未符專業和架疊屋」。

評估風險問題多多

首先談風險:評估風險,必須考慮計畫想達致甚麼,成功可能性多少,須付出甚麼的代價?及其他不願意其出現,以及得不償失事情出現的機遇率。因此,必須了解有關建議對政府一貫的語文政策有甚麼影響?教育界及社會的反應會否跟教育願景期望合,又或是背道而馳?整個社會將會怎樣看待中中及英中,偏好會不會更向英語教學的一方傾側?將來精英學生會不會更集中於少部分學校?這跟教改的理想有甚麼矛盾?遲熟學生與新來港學生,會否因而減少了選擇英中的機會?未來社會會否因而有一個理想的階層流動?有關政策對整個學校系統和教育系統有甚麼震盪和影響?在目前教改如火如荼,脈絡仍待梳理,教師工作和壓力高企的情況下,會再增添甚麼有利或不利因素?這對學生的學習又會有甚麼影響?

英中85% 達標不容有失

照目前的發展,情況並不樂觀,社會及教育系統將會為有關建議付上一個極高的風險和代價。在家長普遍仍然偏好英中的情況下,學校都會評估抉擇風險,而必須收取85%符合用英語學習學生方可為英中的建議,對每所英中來說尤其關鍵。人數不多的差額,便會判決該學校的教學語言;假設中一級有二百個學額,1%就等於兩人,而這邊際人數的每年浮動,往往是隨機原因大過學校教育水平的相關性。

因此,可以預見,全港一百一十二所英中在應付教改已經透不過氣的時候,將會盡力爭取招收全港學業最佳的少數學生,避免萬一失去英中地位時的無謂巨大震盪。而事實上,從傳媒得知,不少學校已考慮取消「小學結龍」,也有擬調整自行分配學位收生準則,從全人發展轉而偏重學業成績的。相信成績暫稍遜而勤奮有潛質的新來港學童,以及遲起步學生日後也會更難進入英中了。

至於中中,在人口下降,縮班威脅下,相信自覺有條件的學校,很多都會嘗試申請轉為英中,道理很簡單,將會是博弈學的囚徒理論的案例。以上種種現象,公眾不應用欠缺教育理想解釋之,因為整個學校系統所面對的,乃是一個生存的問題

從教育系統效益考慮

造成上述的高風險情況,跟有關建議欠缺整體觀、脫離現實和未符專業水平有很大的關係。

有關建議跟教改產生矛盾,正反映政府在施政上欠缺一個整體觀,以致思維割裂。在此無意批評小組思維偏隘(tunneling),因為事實上,小組可能已經盡了能力在職權責範圍內提出「以學生的利益為大前提」(引諮詢文件)的建議,而小組主席也重申必定會堅持有關原則。然而這些前提、方案和堅持,卻只是聚焦於教學語言的課題上,對跟整個教育改革的協調(文件中只簡單而欠缺具體因果邏輯的強調落實以九年基礎教育目標為宗旨),和對整個教育系統的影響和震盪的各種考慮,都未曾觸及。所謂「學生利益」,必須從教育的系統和效益的整體去考慮。

(下)

正如上文所述,當目前整個社會普遍改革良策仍對英中偏好的時候,有關建議便變得脫離現實。事實上,從傳媒得知檢討中一派位機制及中學教學語言工作小組主席的一些意見,也是與現實脫節的,例如建議英中可以轉做排頭位的中中(現實是英中一旦「落車」,即有可能會下跌至最底的中中),又提出只有部分收生貼近85%綫的英中才用擔心(現實是這是一場博弈的零和的戲,其效應影響之廣,上文已述)都是不切實際的空言。而這只是顯淺的傳媒效應和市場佔有率概念,是商界領袖以至升斗市民都明白的道理。

建議缺乏專業思維

有關建議亦見欠缺專業的思維。小組認為英中教師須「辭可達意,同時不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提出教師必須在公開考試獲取某一水平。在此絕對支持教師必須具備應有的語文水平,但是所謂「達意」,究竟要是達甚麼的「意」?是日常生活溝通的「意」?抑或是教某一個科目學習的「意」?事實上,在中學會考取得英文科C級的人,未必一定會教物理,而一位物理學家,倘若不掌握教學法,也未必一定能夠把中學物理教好。教師須掌握的是一套「科目內容教學知識」(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語言是這套知識的一部分,而每一個科目,都有一套獨特的語言系統。在中學會考等大學前公開考試的成績,究竟跟教某一科目所需的「科目內容教學知識」有多少相關?

外評確保教學質素

事實上,最能夠判斷教學語言的選擇,以及採用教學模式的,是學校自己的專業團隊,和專業的評鑑視學。有關的判斷,乃是着眼於教與學的實際過程和成果,而非如小組提出收生方面與教師早年公開試成績方面的指標。

這種少從專業出發的思維,使建構的實施方案不切實際,架牀疊屋。其實保證教與學果效有三個關鍵要點:先是確保入職質素的師資培訓,然後是校本的專業判斷,最後是教育系統對其的評鑑(質素保證視學、學校外評等),這幾方面都有現存機制去有效處理。

小組另起爐灶的做法,只會使公眾對整個教育系統的失去信心;倘若社會對我們的教育系統失信心,將會是一個極之嚴重的情況。明顯工作小組對於校本自決一向存疑,在此呼籲小組對政府的校本管理機制和評鑑學校表現的機制多作認識和了解。就評鑑學校機制,現時實施的外評制度和其跟進,已經可以有效評核及監控學校包括教學語言的教與學效能。就筆者的學校經驗,外評小組曾觀察校內所有教師的授課,也詳細查訪學生,了解平日上課等情況,最後的外評報告,也包括英語作為授課語言表現這方面的評述。事實上,倘若學校的教育未符理想,政府已有相關法例和機制處理,確保公眾的利益。

低風險的專業方案

在此對小組建議提出一個更佳的方案,包括兩方面:一、不再硬性把學校劃分為中中或英中,容讓學校按照校本情況決定教學語言及其實施策略(同意小組意見,不支持一校中英兩流的立場)。但應容許現時的中中可以按照校本情況分科採取不同授課語言,藉「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探索未來的語言方向。二、使用現時校外評核的機制,繼續監察和跟進各校的教與學成效。這將會是一個風險低,符合專業判斷,顧及社會現實、教育情況和施政精簡原則的方案,希望可以獲得社會人士和工作小組的採納。

劉賀強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校長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