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2019小一收生懸崖

2019小一收生懸崖

早前多個小學教育組織調查指,近半小學校長計劃提早退休,超過一半副校長無興趣升任校長,小學管理層有斷層危機。然而,比管理層斷層問題更大的,應該是四年後出現的小一收生懸崖。隨著雙非效應,未來三年小一人數收生將逐步增加,持續三年到達高峰後,第四年將跳崖式下跌。可是教育局卻說2018/19學年學生人數達到高峰後「逐漸回落到一個穩定的水平」[註1],刻意淡化危機,令學界未有相當的重視。

2006年開始,內地婦女來港所生而父親為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兒童(簡稱「雙非兒童」)出生數字不斷增加,至2012年特區政府宣布雙非零配額為止,總共約有18萬5千名雙非兒童出生,導致公營小一學位需求持續增加。由於這些雙非兒童並不一定來港就讀,因此推算未來小一新生數字有一定難度,推算數字亦難以準確。例如2014年5月,教育局推算9月適合就讀小一人數的數字為57500[註2],但當年9月實際入讀小一卻有61100人[註3],相差約3600人。上千位數字的預測誤差,是教育局近年罕見的。

雖然教育局的預測不準,但沒有其他預測可供參考下,我們仍需借助教育局未來人口變化的預測:

-------------2014/15 2015/16 2016/17 2017/18 2018/19 2019/20
推算人數 57500 59000 62300 66400 67500 58700
實際人數 61100 (未公布) N/A N/A N/A N/A

數據來源:教育局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提交的〈2014年度「小一入學統籌辦法」下暫時「加派」安排〉

根據教育局提供的預測,2018/19年度是小一入學的高峰期,一年後的2019/20年度將單年下跌8800人。以小學25人一班(小班) 計,即一年減少352班,影響約500個小學教師的職位。如果考慮教育局2014/15年度預測數字和實際數字的誤差,2019/20年度實際的小一人數可能下跌超過一萬人。

教育局清楚知道未來的人口波幅會導致小學縮班危機,亦已表明「無法確保學校獲批及/或實際開辦小一班級的數目」[註4]。如教育局不在小一派位機制做協調工作,2019/20年度小一人數跳崖式下跌帶來極大的縮班動盪,將由學校獨力承擔。

與此同時,合約教師危機亦會隨之而來。在未來三年小學學生暫時增加期間,教育局主要應對方法是向已實施小班教學的學校「加派」至每班30人或更多,然後向這些學校提供有時限的額外助理小學學位教席。當每班超過30人時,局方再為每一名額外學生提供現金津貼,學校得到現金津貼,主要用作聘請合約教師。持續幾年的小學學生暫時增加,涉及款項超過十億元[註5] ,為短時間製造了超過3000個小學合約教師職位。當這批津貼時限屆滿,便會出現小學教師失業潮。

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十年前為應付新高中學制推行及預科和文憑試雙軌年,教育局推出多項現金津貼聘請大量合約教師,由一眾編制和合約教師承受現時中學縮班的痛。可是教育局似乎沒有吸取歷史教訓,仍以為用錢請合約教師就能解決小學學生暫時增加的問題,將收生懸崖帶來的後遺症交由學校和教師承擔,可謂不負責任!這也難怪小學校長近半打算提早退休。筆者建議學界和工會應盡快迫使教育局提交更理想的應變方案,減輕收生懸崖帶來的後果。

作者:盧日高,中學教師,進步教師同盟成員。

原文載於《Roundtable Education教研報》,本文為修訂版。

[註1]教育局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提供的兩份文件〈2014年度「小一入學統籌辦法」下暫時「加派」安排〉和〈跟進「小學小班教學政策及增加小一每班派位學生人數的相關事宜」〉都以「逐漸回落到一個穩定的水平」,明顯淡化學生人數大跌的危機。

[註2]見教育局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提交的〈2014年度「小一入學統籌辦法」下暫時「加派」安排〉。

[註3]數字來自〈立法法財務委員會審核2015至16年度開支預算管制人員的答覆〉。

[註4]原文出自〈2014年度「小一入學統籌辦法」下暫時「加派」安排〉。學生人數增加仍會出現「縮班」,在學生人數突跌時,「縮班」是可預期的。

[註5]以2013年計算,每名學生成本約為$34656,教育局據此向學校提供額外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