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二,口才專家黃桂林先生光臨浸大校園主講本週的「大學論壇」,題為「完全演講手冊」,精采的演出令觀眾拍案叫絕。黃先生提及演講有數項要訣:
1) 說自己的專業。
就是把自己最熟識的說出來,便可滔滔不絕,也因為是自己的專業,壓力便少一點,使表現更佳。
2) 隨時要在最佳狀態
即使自己有多累,也要保持最佳狀態。
3) 不要被台下的反應影響
假若台下個個都抱頭大睡,要催眠自己他們是樂在其中,因此要繼續講下去。
4) 有自信
這個不用解釋,有自信才能流暢完美的演譯講題。
黃先生的演溝的確精采絕倫,能把「演講」這個主題當作楝篤笑般演出,大放笑彈之餘更令觀眾獲益良多。在講座的問題環節,一名物理系的學生問黃先生如何可以用生動的例子和到位的講辭風趣地把看似沉悶的講題絕妙地發揮?他回答:要愛上演講,只要愛上它,便會思考如何令演講變得有趣,接下來便會留意生活的瑣事,把它變作可能的素材。
這種敬業樂業的精神,梁啟超早就說過,而且初中課本也全文刊載這篇《敬業與樂業》。可能是我們一直不以為然,或者因為環境時勢,讓我們只苦惱入不到心儀大學、計較升不到職、埋怨找不到理想伴侶。敬業樂業其中一個重要心態就是安於本命,若看不起低下的工作,一心向上爬,失敗的時候只會自怨自艾,不會尊重自己的職業,遑論享受其中。
香港政府近年表現不佳,城市規劃方案一塌糊塗,教育改革弄得民怨四起,是有關官員不貼近民情、不知民間疾苦嗎?難道政府不知道民間的意見?還是高官的智商真的低得如此可怕?大家都知道,傳媒學者對各項政策的批評政府也知道,有的甚至在政策出台前早已在心戰室討論過,但為甚麼仍要推出如此破爛不堪的方案?當中固然有不少原因,每天報章專欄也批鬥著,但官員不記得小時候讀過文章的教誨這個問題就很少談及。的確,他們忘記了梁啟超所說。
看似雞毛蒜皮,其實影響深遠。有人問為何盛智文接管海記公園兩年多便化腐朽為神奇,而香港政府卻把比從前海記優質的項目變成爛泥?關鍵是盛智文化腐朽是有利可圖,官員無論是點石成金還是甚麼都不幹也是同樣的收入。這種「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心態往往令人不思進取,不消說敬業樂業。
你敢說董曾兩特首沒有努力履行他們的職務嗎?你敢說政府不曾出錢出力挽救一些陷於痛苦的工業嗎?政府努力過,但都失敗了。部份的原因是身不由己,最高領導人要考慮平衡社會各界的利益,擔心得失富商有巨資撤港,議定政策要顧及社會成本,因此實踐往往保守或成效慢。另外,負責特定範圍的官員對該方面的事務沒有認識。大家看看羅范椒芬,做過教育工作後,被調去任廉政專員;接替羅范的黃鴻超,不論是在教育、社福、衛生或是保安局各方面都先後出任過當中的要職。這種東遷西調的任命方法是政府常見的工作模式,但即使是通才也不可能樣樣精通,假若對該範疇不認識,基於可能隨時被調走,或因失職而被叫下台,必不會專誠了解該範疇的情況。因此,這樣才會有拋出巨額基金而不知如何使用,白白被浪費的笑話發生。他們不樂業,只會找出業界問題,然後用非人性的方法去解決,希望用最快的時間做出最佳的成績,這才會有教改的悲劇:只求量化,結果做死教師,欲速不達。官員不享受自己的工作,所以每當政策遇上困難或遭否決,便怒火衝天,公然發火。最終我們對李局長和曾特首的記憶都是他們「發火怒片議員」的猙獰面目。
社會學有一個「彼得原理」,指出不斷把員工晉升,直至他不能勝任,會令能力不足的員工位處高職,窒礙組織發展。因此,要把員工放在一個他能發揮最佳的位置,接著永不晉升。但是這只對老闆有利,每分鐘想著向上爬的官員更不可能願意有這一套制度。政府這機構的員工是不斷調職,但在職人士常常能力不足,結果窒礙整個社會的運作。
不敬不樂,便會不思進取,不求改進。上海立心發展,追英趕美,奪回過往因戰火而失去的優勢,當地官員四出取經,雖然早已不把香港當作競爭對象,近年仍有官員到訪香港,目的是了解香港的情況,向城中成功人士請教香港現有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為的不是向北大爺報告打救香港的方法,而是從實例學習如何解決一個城市發展後會出現的問題,提升官員problem-solving 的技巧。香港呢?筆者除了小時候聽說過廁所博士四出外訪參考人家的公廁設計外,只聽聞官員外訪推銷香港、狡辯香港仍有民主自由、吹擂本港經濟蓬勃,卻不復聽到香港官員向國內外的專家請教解救香港的辦法,難怪香港要找個推銷員來做特首,因為推銷員無論遇到怎樣的商品,都會第一時間美化貨物,然後盡力銷售。售後服務?找客戶服務部吧。不過,香港政府有客戶服務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