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想一個問題,若牟宗三先生大學年代在劉遵義主張的語言政策下學習,他將會有怎樣的學習成長路徑?在牟先生年代,中西哲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大概用劉校長分法,西方哲學國際上以英語作主流,便用英語學習吧!中國哲學涉中國文化,那麼用中文學習自是理所當然了。
然後,經多年努力,牟宗三亦成了哲學教授,他能很好的用中文講授中國哲學,亦能用英文很好的講授西方哲學。只是,這樣的成就,牟宗三極其量不過是個學匠,或是學閥,跟一部 (不,是兩部) 哲學百科全書分別不大。
2、 可現實牟宗三精彩的地方,是他能夠就中西哲學進行會通。會通如何可能?一個先決條件是對語言不拘一格,先掌握各學說精粹,然後提鍊、比較、分析、歸納。當中最重要的是對知識的消化,即 “把知識吃進肚中”,化為自己的一部份。要把知識消化,便要對各種材料先作深入探究,尤其學習西方哲學的重要參考是英語,可西方近代哲學一大發展卻來自德語系,以英語學習西方哲學遂更常是二手的素材了。故要消化,便得在各語言體系間互相對照參詳,最後渴望的是對各知識思想的融會貫通。當中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語言,語言不過是載體。
3、 為甚麼牟先生花這麼大的氣力做會通?花其畢生精力思考,並不斷以更淺白方式以中文在港台兩地不斷講學,將其學說散播?他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文化不是化石!不是供放於博物館以作憑吊、懷舊的古董!文化是活的,是不同年代的人們不斷承繼與再開發,而各年代的社會、文化條件亦不斷成為新的資源和動力,讓傳統文化得以不斷更新和拓展!當西方文化和外語成了今天的社會條件,思考今天的中國文明,便不得不納入這些時代養料。
4、牟先生給我們示範的,是不要以片面印象,替代對問題的嚴肅思考。例如經過一輪輪歐風美雨,中國文明更被批為停滯數千年的文明,讓國人患上嚴重的民族自卑感。可透過牟先生的會通,卻讓我們認識到相對西方文明,中華文明是領先近千年的,在傳統西方社會,人民既沒政權,亦沒治權,待十九世紀才一併爭取回來,更經數十年才得以鞏固;可中華文明透過文官制讓人民早享西方文明不曾擁有的治權,我們今天的自卑是否過了頭呢?
當然,牟先生也不是簡單的呼籲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讓大家明白中華傳統的不足,就是欠缺政權的當家作主,故治權總不安穩,故此我國文明未來開拓的方向,便是政治自主的努力。透過認識,透過思考,這樣才能達致一個民族的不亢不卑!
5、甚麼是國際化?就是把各中文材料翻成英語或甚麼外文嗎?若是的話,牟先生早累死了!要國際化,最重要是提出的知識對其他文明帶來價值與啟迪。像牟先生學說早被翻成多國語言,上世紀八十年代已有德國大學開辦 “牟宗三哲學” 課程。為甚麼?就是牟先生能為西方哲學帶來另類的思考與出路。就如牟先生以阿里士多德的 “四因說” 作切入,就動力因言,西方哲學主流包括柏拉圖的理型說或基督教的上帝說,可兩者皆未能走脫他律範式;然中國哲學,像道家的 “無” 觀念,卻能跳出此西方主流範式,當中體現的,是中國哲學對萬物眾生的無比信任,不偏不倚 (到了尼釆的超人哲學才可比擬)。西方文明透過中華文化增進 “國際視野” 。那麼,甚麼是國際?甚麼是本土?
6、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全球學術中心在德國,很多留學德國的美國人亦曾主張美國大學應以德語授課,唯德語授課才能走在學術尖端。也許今天回看不過是笑話,但這主張若實現了,我看今天美國大學的成就將差的遠吧!無他,入讀美國大學的將是語言與學術的雙重精英。多少才智將被扼殺?美國大學普及教育也許可改名為德語普及教育才貼切吧!
7、五四運動時,已有人提出:「學習英語,就是為了不學英語。」 (忘了誰說的,好像蔡元培) 。重視的就是知識和思想,而不是語言。重要的是讓知識成為全體人民可以學習的知識,讓思想成為全體人民可以思考的思想,這才是民有與民享,這才是大學應有的抱負!牟宗三這樣的天才總還是有的,只是大概不是成長於中大新語言政策這樣的土壤吧!
8、森林是甚麼?百獸並存。國際是甚麼?萬眾共生。為何非把自己變成獅子不甘心呢?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別糟蹋先哲們創辦中大的一片苦心啊!
牟先生圖片為編輯所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