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碰巧到天水圍一所中學工作,在學校裡聽到一個有關512大地震的紀念活動時宣報,不禁心頭一冷——「512地震傷亡錄影片段將於禮堂播影,歡迎同學欣賞。」512大地震的慘痛陰霾尚且未去,何時成了可欣賞之物?
原因不外乎老師詞彙的缺乏,面對聲色畫像不論背境如何,皆用「欣賞」一詞,可是卻忽略了「欣賞」的詞性,欣賞的就是enjoy /admire/ savor/ relish特質是對美好事物盼望的神情,因此沒有人會說一同去欣賞911襲擊的片段,同樣道理面對抽人心房的地震場面時,正常是不應該用「欣賞」這詞語。
假設教師中文表達能力正常,則是折射了更可怕的問題——同理心 (Sympathy)的缺失,簡單而言就是不單不能夠理解他人的困境,繼而迴身觀照,捫手自問能為無助的貢獻甚麼,更將慘烈的影像簡化成像BBC電視台的自然威力特輯——紀念活動的視點只放在了地殼變動產生的轟轟的幾聲,一個城市便灰飛煙滅,「自然真厲害」上,卻忽略了在高樓應聲倒下時,正在樓下玩耍的小兄弟;看不見救援人員站在瓦礫下看著生命點滴流走,卻欲救無從的無奈眼神;當然也聽不見在樓底瓦礫下母親安慰懷中嬰兒的呢喃聲,可惜被忽略的這一切才是最值得反省之處,亦是四川大地震意義遠超純粹天災的地方。無論時間如何行進,留下的震撼與傷痛應該繼續留住,因此回顧512這個黑色的日子時必定須要用莊嚴的目光,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寧用選「觀看」,總比「欣賞」好。
雖然總不能一根竹打一船人,但看見這樣的教育前線工作者,不由得出了一額冷汗,我們究竟將兒子最重要的時間交托了給甚麼人呢?如果在才發生了一年的512課題上,已經有老師顯得如此顢頇無能,我們又怎樣能指望他們有能力在更遙遠和更多幌子的歷史議題,如文革、六四中引導學子思考,繼而傳承對追求公義的美德?香港教育的重功利輕人性的問題,從不只在家長上。甚至可以斷言,家長只不過是沒有辦法下回應輕人性的教育潮流罷了。
套鄧文正日前的說法,這樣的老師,你拿他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