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衞生署數據,香港每年約有三千四百人士因中風而離世,是本港的第四名「致命殺手」,亦有約二萬多人次因中風而入院,每十個中風人士,就有三位年齡是64歲以下。
現年六十三歲的Peter,中風之前是家庭支柱,工作繁忙,經常要往返內地,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直到5年前在內地工作宿舍內突然中風暈倒。Peter 中風後心情低落,一度收埋自己,但在家人的支持及社區復康網絡的支援下逐漸康復,再次走入社區。Peter指家人的耐性及關懷十分重要的,因中風患者很多事情都做不到。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署理副經理周思進表示,中風人士在身理和心理上均需要適當支援,例如:肢體出現不靈活,有部份會影響言語,說話不流利,吞嚥會比較困難,亦有部份中風人士覺得專注力差了,如在看電視或看書時入睡,或者善忘,記性會比較差。在心理方面會,許多患者覺得不甘心,尤其是年輕人士,為什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能接納自己中風這個事實,亦有些人士會擔心再次中風,像身上多個計時炸彈般。
因此,社區復康網絡除了提供生理上的康復活動,例如:太極和健康飲食班之外,同時提供心理和情緒支援,讓中風人士不要過度集中病患帶走的健康及部分謀生能力,而轉另一個角度,樂觀看待中風這件事。Peter都嘗試用新角度看待中風,他說以前需要中港兩地工作,在家時間比較短,但中風後時間多了在家,與家人接觸時間長了,懂得欣賞家人為自己付出的耐性及關懷,讓他成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