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日 , 有 關 全 港 性 系 統 評 估 (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 即TSA)的爭論不斷,焦點集中在其去留與否。然而,焦點不應只有「去」與「留」的兩極上,而應思考如何優化,既可讓TSA回到原先目的,亦可解決現時執行的問題。
自2004年起,教育局推行TSA,目的是評估學生在各階段的中、英和數三科基本能力水平,提供數據予學校和教師,改善教與學,並為政府提供客觀的資料,衡量教育政策之成效。為求數據的客觀性,學生進行TSA前不應有任何的操練。
可是,由於學校需要提供學校名稱和資料,不少學校擔心TSA成為教育局衡量學校表現和排名的工具,有校長更披露曾因學生TSA不達標而遭當局施壓。學校為求達標而不斷操練學生,不但脫離原意,且使學生壓力大增,教師和家長因而要求取消TSA,但教育局表明不會取消。
然而,筆者認為「一刀切」取消TSA非理想做法,因其作用是抽取樣本,是制訂政策的第一步,取消只令政府缺少抽樣渠道。因此,為達到原本目的,社會應聚焦討論如何優化機制,而不是只停留在「去」或「留」的爭論中。在優化上,TSA可用隨機抽樣方式,在每間學校抽取若干學生進行評估,每名學生最多只可參與一科評估,代替現時全體學生參與的做法。另外,教育局不應收集學校名稱和資料,以免TSA成為其他原本目的以外之用途。或許有人認為此舉無法讓學校知道其學生是否達標,但基於每間學校的學生水平不一,知道其學生的數據會令「達標」成為學校的目標,忽略學生的其他發展,何況學校已可從升中派位結果和公開試成績知道學生水平,實不應為滿足學校的要求,而讓TSA冒脫離原意之險。
在這議題上,社會應聚焦如何優化,不應只爭論孰去孰留,讓政府保留抽樣的渠道,讓學校脫離追求達標的束縛,讓學生有愉快的校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