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子安
上星期有中學放榜,今星期有DSE放榜。香港教育制度以精英主義為主導,單以公開考試制度來篩選社會上所謂的「精英」。可是,對於此制度下的篩選精英過程與「精英」的定義在社會上眾說紛紜。對於基層家庭,以領取綜援或全額或半額書簿津貼過活的一群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教學資源支援這一群弱勢學生?現時的教育制度會否已有利於擁有社會上較多資本家庭的學生呢?而公開考試制度下是否也能讓基層學生與其他學生在同一競技場上競爭呢?教育局所提倡「求學不是求分數」與「全人教育」是否也是公關技倆?
在本年四月初,本人對兩名校長、兩名老師、兩名基層家長與兩名學生進行訪問並同時透過友好基層團體向基屠家長發放問卷,問卷內容有關於其子女於本學年課外活動及補習的參加情況、家庭環境對子女參與課外活動及補習的影響等。而訪問內容為現時學生升中的過程、政府以及學校對基屠學生的支援,基層學生面對的困難等。於五月初收回43份問卷,當中41位為正領取綜援或全額或半額書簿津貼家庭的家長。因而得出以下四點現時教育制度的不足及支援基層學生資源不足:
基層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支援不足
有七成受訪者的子女在本學年有參與課外活動,但卻未能持續讓子女參與,當中有七成受訪者是以自費的方式讓子女參與課外活動。接近所有(97.5%) 的受訪者都因經濟因素,即課外活動所而需的費用而未能讓子女參與及持續參與課外活動,但同時同意課外活動是學生的基本需要。接近所有(97.5%) 的受訪家長同意將課外活動津貼納入學生資助辦事處中的學生資助項目。可見基層家長知道學童需要課外活動讓其身心得以發展,但無奈因家庭背景問題,無法讓子女參與。在於兩位家長的訪問中,兩位家長同樣表示出箇中無奈,其中一位受訪家長之子女對中國樂器很有興趣與天份,但自己卻無力於子女持續學習中樂。
基層學生參與補習的支援不足
而在補習方面,大部分(92.7%)的受訪家長同意補習也是學生的基本需要,接近所有(97.5%)) 受訪家長認同應將補習津貼納入學生資助辦事處中的學生資助項目。可是,與參與課外活動的情況大同小異,大部分家庭都因經濟因素未能交付補習費用而未能讓子女參與。當中只有六成受訪子女有參與補習。受訪問的其中一位家長也表示學校也有提供讓子女能於學校做功課的補習班,但需要合乎參與資格(領取綜援或全津家庭),並要抽籤中籤才可參加。雖然政府提供「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但提供的資源卻未能足以讓所有基層家庭學生得以受惠。受訪的學生也表示只好在圖書館借取過往的公開考試試卷作溫習,有不明白地方,也只好次日到校問學校老師。再者,當中卻沒有教導考試技巧的校內補習班於基層學生,而基層家庭亦未能提供機會予子女到校外的補習班,因此在公開考試制度下,基層學生只會是弱勢的一方。
缺乏課外活動影響學生身心發展
參與課外活動其實不單只是為了學生在升學中能取得一定的優勢,除此以外更重要,其實反而是學童在學時期的身心發展。多於六成受訪家長觀察到自己的子女在沒有參加任何課外活動時會不開心,更多於五成學童會因而缺乏自信,更有兩成學童會出現難於與其他同輩溝通的問題。在與其中一位校長作訪問時,校長也有表達課外活動雖然在現有教育制度下影響不大(下點將更詳述分享),但對學生個人成長影響深遠。在課堂上學到的只會是一般書本上的知識,但在社會上,如何與人溝通、合作、相處、處理不同問題等卻不能在書本課堂上學到,但在參與課外活動卻能更學童了解其之重要,學習進入社會的基礎。可是,在現今教育制度下,參與課外活動對升學的影響少之有少,即鼓勵學校催逼學生在學業書本上的成績,而放棄學生本身的專長或技能的發展。而此情況在基層家庭更易發現,因為政府撥款不足,學校支援不足下,家庭只能以自費方式讓子女參與不同的活動。在缺乏資本的家庭上,要其負擔上多一筆的參加費,談何容易呢?而相比起較富有的家庭,基層家庭再次成為弱勢,受苦的更是一群基層家庭中生活的學童。
公開考試制度下篩選「精英」的過程與定義過於狹隘
現時,學生升中過程分為三部分。根據兩位老師表達,一間中學中的三分二之中一學生由教統局派位,其按照學生於小學的成績來排名。其餘三分一之中一學生由學校自行收生,但學校主要都因成績作為最初分辨學生能力的基礎,其次才為學生面試、專長計分。而最後一部分「學生叩門」:學生因未滿意其派位成績而到學校直接申請入學。當中學校會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筆試、面試及提交額外資料,如:其獲得的獎項(音樂、體育、校內比賽、閱讀)。整個學生升中的過程中完全充斥著「分數主導」的意味,其他部分只為其次部分。
另一位校長更表示在現有DSE制度與及考試安排底下,中學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現有制度下,以四個核心科目作為重心,學生需要在此四個科目上都達到優異成績才可得到成為「精英」的資格,取得進入大學的入場卷。不過,此四科(中文、英文、數學、通識)都主要靠語文及學生基本能力為主,需要學生長期浸淫才可靈活運用。因此,此制度下考試就變為語文能力的考核。
在制度下還有一項項目:「其他學習經歷」。此項目希望學生能經驗更多、學習更多、體驗更多。可是,兩位校長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此項目對升學影響不大,大學也只會先以學生公開考試成績,某些科目可能再加上面試的表現來決定大學生的資格誰屬,沒有單單靠「其他學習經歷」而進入大學門檻的例子。而「精英運動員計劃」是讓運動傑出的學生進入大學的個別計劃,一年也只有一至兩位學生有幸參與。由此而言,所謂「求學不是求分數」也只是欺言,求學就是在「求分數」。所謂的「精英」就是在公開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而進入大學的學生而已。
以下三點為建議政府在上述四點現有教育制度的不足,得以進行改善的地方:
擴闊學生進入大學的門檻
現時進入大學唯一途徑是在公開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政府應該擴闊學生進入大學的門檻,讓更多有不同專長的學生都可享受大學教育。其中一個途徑是優化「精英運動員計劃」,擴闊學生參與計劃的門檻與箇中的條件,讓不同專長的傑出學生都可由此計劃得以升往大學。而在優化「精英運動員計劃」的同時,亦可能將「精英運動員計劃」轉為優化「精英計劃」而令學生了解不單只是運動員才可申請。
訂立課外活動津貼
課外活動雖然在現有的教育制度下,沒有直接的關係影響著升學的機會,但在於學生的學習經歷以及其之身心發展上有著重大的作用。再者,面試上及在語文中的考試上,也能活用從課外活動中學到的溝通技巧,因而增強學生自信心。訂立課外活動津貼可使基層家庭重回到與富有家庭的比賽場上,令基屠學生能脫離教育上的弱勢。
對「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增加撥款
在現今制度下,進入大學唯一途徑仍是在公開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所以,政府需保障基層家庭學生能重回教育上的起跑線上。在公開考試下,基層學生也能得以與其他學生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