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大學校園裡,無論是理學生文學院學生,特別是社會科學院的同學,對商學生的怨念其深。大多來自他們part pro會free ride,但present時又要搶黎講;上課總愛替professor刷鞋;lecture後留下來問無關痛癢的問題搏表現;對一切與自己利益有關的事情一定執著不已,至於對自己沒有利益可言的事情,就不屑一顧。倘若實情真的如此,難怪各大院校的同學不約而同地討厭商學生。
Free ride固然有錯,但為自己爭取機會,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又是不是一個錯?作為一個前商學生,我絕對感受得到商學院裡的競爭比任何其他學院都要激烈。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GPA對商學生來說是尤其重要,很多大機構都會以GPA作為first round screening的準則,大多數情況下,沒有3.3 GPA以上的學生,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因此,用盡自己方法爭取更高GPA是合情合理的。第二,network對商學生來說也是十分重要,他們很多透過上莊搞活動,認識各大機構集團裏的人,從而爭取自己的internship機會,過程當中,難免養成了愛social,愛說話搏表現的性格。
說到這裏,你大抵覺得我只是一味為商學生平反,將他們討厭的行為合理化。但在你眼中「討厭的行為」,何嘗不是社會的寫照呢?社會上人們都是力爭上游才能過更好的生活,才能有車有樓,建立家庭。除了你自己和你父母,沒有身邊的人會為你無條件付出,包括的你上司和同事。離開象牙塔,當你身邊每一個人也只顧及自己利益時,你還會繼續討厭他們嗎?
在現實生活中,理想和麵包之間,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我會說後者是前者的基礎。 縱然,我們眼見校園裡的商學生只顧自己利益, 可別忘記他們也在為自己的「理想」打拼。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說玩音樂,搞藝術,總之「一切搵唔到食」的事情才是理想,做這些事情才夠浪漫。反之, 在商業社會的就是沒理想的可憐蟲。的確,有些人早被金錢的慾望佔據了生活所有,這是十分可悲的。然而,在商業社會裡,仍有一群很有理想很有鬥志的年輕人,敢於離開大公司,創業做福人群,這類人在大學校園裡圍數不少。
有時我在想,這群商學生也許只是比較早熟,早些認識社會的競爭,早些為自己的未來綢繆。既然我們改變不了香港社會競爭處處的事實,倒不如早點為自己準備,在大學──這個社會的縮影,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