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機遇委員會(經機會)的成立是研究及提出具體的應對方法,協助香港渡過金融海嘯難關。無容置疑金融海嘯嚴重地打擊了社會經濟發展,引發了許多問題,故此需要組織專家,從長計議。眾多問題中,其中一項就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為了保障大學生畢業後,能夠找到工作,故很多機構皆推出逆市招聘、實習生計劃等,這是很值得贊揚。確保了大學生就業,就能夠確保社會質素。但是實習生也好、職員也也是需要生活,也就是需要錢。對於逆市招聘薪金問題,該如何處理?
日前經濟機遇委員施永青先生屬下的中原集團人事部,指部份大學生見工索價8千,直指是「未睡醒」,對社會缺乏觸角,不理解當中危機。當社會上基層工作薪金,如保安員、初級侍應等平均月薪為6000-6500時,作為社會發展骨幹的大學生,索價8千即遭非議,不禁使人懷疑經機會所謂的協助渡過難關方法,是不是藉海嘯之名,肆意壓價?
大學學位課程一年學費約四萬,完成三年制課程約需12萬,這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負擔得起的,但為甚麼仍要咬緊牙根支撐過去?除了對學術興趣,更重要是教育可以改變人的命運,給予社經地位低的一群升至中產社會。故此,讀書是對未來的憧憬,可是憧憬歸憧憬,生活總是要腳踏實地去過活的,問題是怎樣地過活。
如果那如夢初醒的大學生真的找到了一份8千大元的工作,在沒有了學生優惠後,在各樣東西都漲價的社會,每天動不動已用上百元於交通及膳食方面,換然之以六天工作為例,單是純粹的生活費最少已用了2千元,人工的兩成多。但不要忘記,大學生不是沒有家庭負擔和個人生活圈子的。在家庭方面,很多低技術低學歷人士在社會的轉型下首當其衝被裁掉,變相如果在文化經濟水平較低的家庭,大學畢業生很多時成為了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背上不只是個人的生活,還有家庭的各方面支出,幾經折騰後薪水已所餘無幾,更惶論儲蓄為將來作計劃。索價八千,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生存。
若果求生存都招人責怪,這是甚麼的一個社會?
有人認為在金融海嘯中的好處是機構能夠用更抵成本吸納市場上有質素的求職者,為日後業務復甦打好基石,對長遠發展實屬利多於弊。然而,若濫用金融海嘯作打壓求職者的金科玉津,是為一時便利,而妄顧了社會和長遠機構的發展,是患上了嚴重近視。當「價低者得」成了求職市場主流文化,社會上消費能力、投資能力便相應下降,社會復甦更會是遙遙無期;經濟問題同時回饋至生活質素,引發更多家庭問題,直接影響社會和諧;第三,當大專院校畢業生踏足社會後,對改善社經地位不見曙光,變相就反對高階教育,受影響的就是社會素質…環環相扣,正正是一個惡性循環。
別說大義凜然的社會道德,只談機構業務發展。當求職者只為求一份薪金而工作時,而非工作中的滿足感、發展前景與興趣的話,當他有選擇空間時,難道他不會義無反顧地向更光明處進發?他帶走的不只是機構撥訓練他時付出的資源與時間,一併帶走了機構內的團結性。當一群一起工作的同事,在工作時猶如陌路,不能建構起合作的文化,變相就是減弱了機構面對風浪的能力,在目前嚴峻環境猶為致命。
8千叫價,不是獅子開大口,而是絕處的求存呼喊。8千元後的是一個分水嶺,決定著社會日後走的路是邁向高質素的成熟都市,抑或是僅僅希望求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