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謙在《明報》撰文,對香港「多元文化」容不下簡體字,認為「若不是別有用心,便是愚昧無知」云云。葉議員指「使用簡體字跟政治完全無關」,對反對在香港使用簡體字的人表示質疑。
「使用簡體字跟政治完全無關」,這句話是錯誤的。中共立國以後,即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進行文字改革,當時中共按蘇聯史大林的指示,欲把漢字廢除,當時他明言:「全世界都是要通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全人類的語言文都是要通過統一的民族語走向區域語,而實現共同的世界語。」毛澤東對此表示附和,認為中國文字的改革也要走拼音化的方向。
從1950年開始,中共當局即為廢除漢字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將漢字簡化。1952年文字改革協會在教育部統籌之下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3年中共中央設立了中央文字問題委員會。文字改革委員會在1954年的會議上,認為漢字難以在一時之間完全拼音化,但在策略上需破壞漢字的表意特色,削弱漢字表意的功能,以簡體字來創造日後中文拼音化的條件。
可以說,簡體字的出現及使用完全就是政治產物。
由1952年的《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收700多個簡體字,至1986年的《簡化字總表》變2000多個簡體字,30年間簡體字的數量多了近3倍。中國文字的發展不錯也是有簡化的傾向,單由秦代統一文字起計,由小篆至楷書,文字的形體都呈簡化的傾向,但這種簡化,是文化使然而然,並非如簡體字般由上而下,政治先行。況且漢字發展至楷書後,亦已基本定型。
中學中文課程有一課是左民安先生的《漢字的結構》,他歸納了中國文字的構成的六種方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為「六書」,這六種構成漢字的方式,名目及次序去上溯至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及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傳承。
簡體字以政治粗暴地消滅漢字的特色,本身就是政治。現在廣泛使用非政治產物的正體中文,就只有香港、台灣、澳門等地,葉國謙身為香港的議員,不單沒有為了中華文化的承傳說公道話,反責難為了保存中華文化血脈而努力的人打為「別有用心」、「愚昧無知」,目的只為當權者鳴鑼響道,加一腳來消滅本土意識,根本不是包容不包容的問題。
葉議員,如要批評別人,請先多讀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