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式式的魍魎
把你籠罩在鬼魅之中
鑽進你的頭牢裡
你同時背負著十字架
在這滿佈荊棘的苦難之路
在這他者的地獄和黑暗
走路 拖出了一條血路
那是我和「學習的孤獨感」初次見面……
我在一番「險阻」下升上中三,隨即又面對選科的抉擇。同時,由於我數學的根底差,每天的日程都是數學,在數學的世界裡輪回。我們嘗試了解現實世界的美好,而同學熟悉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的學派亦是同道,他們認為數學能讓人認知現實世界的美好。可是這數學的輪回卻把我的身體留在原地,而遠遠的帶走了我的腦袋,周遭的人與事被我無視和忽略,與朋友的關係自然較疏遠。我這才驚覺學習原來是孤獨的,總要孤軍作戰。
「建牆易,破牆難」,升上高中之後,「學習的孤獨感」不跌反增。因為在文憑試的陰霾下,人與人之間會不由自主地築起一道又一道的牆,用來保護自己。「一試定生死」,周圍的人總會不斷提醒我們要功利,求學是為了求分數。例如學校會以名次來激發學生的競爭本能,讓你為自己的名次感到不甘、羞恥,企圖令你變得「上進」,將今天在旁的戰友視為他日在文憑試戰場上要一一斬殺的敵人。在這種像叢林之中,「弱肉強食」的氛圍之下,友誼可以純粹嗎?當「君子以同道為朋」將不復存在,只剩下「以同利為朋」的關系,實在教人感到無奈和惋惜。
近日《鏗鏘集》播出的「功課奴隸」當中,小學恐怖的功課量逼得子女患上精神病,引起了社會迴響。然而,這種變態的機械式操練並沒有在中學消失,只是「換湯不換藥」,由功課變成了試卷。還是我那位就讀中大醫科的朋友說得妙,「當你能操練試卷到一個地步——不加思索地像機械人一樣找出答案,回答試題,在考試中,自然無往而不利、得心應手。」看似荒謬,卻著實是現今考試的寫照。每份試卷都有著他的「八股文」色彩,甚至連中文寫作都變成了考核學生對評卷準則的觸覺,根本容不下一點天馬行空的創意。小學生在TSA的壓力下問出「我的生存是為了功課嗎?」,我們中學生不也是一樣嗎?每天把自己禁錮在圖書館、中文室、自修室裡面,操練各科的歷年試題,為的只是成績單上的數字而弄得心力交瘁。是故,質疑自已的存在,萌生「我們的生存是為了DSE嗎?」之類的念頭,實在是正常不過。
人與人之間的牆雖然厚,卻起碼是無形的,但倘若自已的心靈有縫隙——理想與現實距離極遠,那才是最痛苦。我們在這文憑試的路上,只可以掏出自己的心臟,把夢想,改為不切實際的痴心妄想;把初心,變為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把志向,變為金錢至上的物質主義。不要直視自己的內心,要逃離它,催眠它,對它說:「一切很快就會熬過去」。
學會享受「獨學而無友」,習慣獨來獨往,品味學習的「學習的孤獨感」,如此一來,你就能在這文憑試中取得成功。
(寫於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原文載於本人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