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少數族裔平權-支持「中文為第二語言」運動

大家熟悉的演員喬寶寶,不要看到他講的廣東話笑話又食字又爛gag又剩,其實他的中文讀寫能力是「有限公司」,平時劇本根本上都是靠音譯每個字,然後勤力死記,他在我的訪問如此說。如果連的說廣東話這麼「地道」的喬寶寶的中文才這個樣子,那麼其他的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難度也不低了吧?

昨天又去幫融樂會做攝影師,這次是「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進步獎金」頒獎典禮,它目的是鼓勵在校的少數族裔中小學生學好中文。過程中有一個位挺impressive的,當支持問台下的學生為什麼要學中文,他們都認為,無論是長大後找工作,還是融入以中文為主要溝通媒介的本地社會去生活,也同樣重要。其實,少數族裔的小朋友很有言語天分,除了家裡說的家鄉話,有時因宗教而學古文,一般英文較好,又加上在學校學中文(通常他們在說聽中文(廣東話)的能力會跟讀寫中文能力有段相當的距離)。

可是,教育局的教學言語政策回歸後將中英雙語改為中文為主,除了一般的家長抱怨學生的英文程度會變差之外,這個政策最大問題是假設了所有學童的母語也是中文,引致一般學校在無論是教材、教學言語、學校資源、甚至教授中文課的層面上都沒有照顧到這群為數不少的少數族裔的學童。因此,就如融樂會多年來在「中文為第二語言政策」的倡議所強調,首先,我們要肯本港少數族群跟主流華人在母語使用上的差異,然後肯定他們應該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要求香港教育局在言語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在這個言語政策上的「平權」,並不是要以公平的分量來分配資源,例如,我給他5粒魚蛋,就要給你5粒魚蛋。而是先肯定彼此間存在差異和需要不同,然後幫那些在起跑線後的人站回如大家一致的起跑線。即是,如果你現時要吃多點才飽,那我們可以先給你6粒魚蛋吧。

在此引述王惠芬 (Fermi Wong)為爭取少數族裔平權運動上的一段話:
「香港少數族裔在港已有相當長的歷史,是香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仍然面對不少困難,未能享有平等機會⋯⋯讀和寫中文,令他們喪失不少獲得重要資訊和機會,單單在求職、教育、培訓和接受社會服務處處碰壁,已足以嚴重限制了他們參與社會的機會,更遑論行使他們的公民和政治權利。」(《無醇餅:「中文為第二語言」教與學初探》(2014),引於王惠芬的序,頁19)

可幸的是,2014年施政報告宣佈教育局要於九月為中小學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和增加到每年撥二億元撥款,但是,教育局勿忘推出的一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很大程度只算是一份校本指引。因此,王惠芬與葉皓羚在《無醇餅》對教育局的消極態度感到遺憾,因為直至現時教育局仍未能提供落實政策的具體目標、第二語言的課程設計、學習階段目標與成效評估指標、教材發展監察和評估機制的具體運作。現時教育局所做的,主要是用撥款方式來「鼓勵」校方自行安排政策,和安排一些教師培訓工作坊。

因此,「中文為第二語言」運動還未完成,教育局還是要繼續被鞭策。《無醇餅》一書收錄了不同教育工作者多年來為教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的經驗,當中的教學經驗、政策和反思都很值得一讀。

最後,希望大家在認同少數族裔居民的本地身份時,也支持他們爭取種族平權的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