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李耀基同學入稟司法覆核的官司終於結束,法庭判李耀基敗訴,認為中文大學條例弁言列明中大須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並沒有約束力,因此中大教務會早前通過的「雙語政策報告書」並不違法,中大日後即使變成「全英語」大學,亦當沒有問題。
這一次判決,為中大轉以英語教學大開綠燈。本港唯一的「中文」大學,往後發展如何,作為中大畢業生,當嚴加關切。然而可堪思考的是,為何在中國的土地上談中文教學,會變得如此艱難?又會變得如此罪過?
我在中大的日子,受業於不同的老師,每一課堂,多以大家熟悉的語言上課,不論是中文系的主修課、哲學系的選修課、抑或是社會系、甚至是由生化系老師講授的通識課,老師皆在課上談笑風生,我等聽得心神領會,數年下來,漸漸學養、知識都有所增益,我深信,這都是得力於中文教學。
今為人師,我深覺以母語學習與教學,學生吸收、老師傳道都最得心應手。全世界沒有哪個地區不是以母語作為教學語言。然而,偏偏在香港,母語教學是洪水猛獸,是學生前途的障礙物,最好敬而遠之。最近教育當局推出所謂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政策,名不正、言不順,口說的是微調,實是宣佈母語教學政策壽終正寢,是大變。
以上兩事,表面上沒有關連,但細心思考,卻反映了我們這個社會對自身民族語言的鄙棄。殖民地時代,我們的前輩為實現中文「合法化」努力不懈,終於爭取獲得港英政府的承認。萬萬想不到的是,回歸十多年,中文仍受冷眼。當大家翻開政府的招聘廣告,不難發現多數職位的要求是英文水平高,不是要求中文水平高。政治回歸了,但政府、社會的依附心態仍遠在英倫。
一個城市的國際化,不一定是英語化。學好英語固然重要,但不是等於要求人民以外語學習、日常以外語應用為主吧?大學作為創造知識、培育社會精英的地方,為何總要屈就於外語?中學是培養青少年正確態度及價值觀的重要處所,也是基礎知識累積的地方,又為何總要屈就於外語?
同樣地,一所大學要成為世界一流,更不一定是英語化。東京大學用日文、柏林大學用德文,為何香港的大學就不用中文?準確點說,是不鼓勵用中文。外國留學生,才不需要你的遷就。中國也有不少留學生往外國升學,難道外國的大學通通要中文化嗎?為何我們不可要求留學生學好中文、學好廣州話才來留學?只要大學的水平高,還怕吸引不了外國學生留學嗎?此非國際化與否的問題,是夠格與否的問題。
中文在香港過了百年苦難的日子,但政治上的回歸卻帶動不了人心的回歸。中學母語教學政策推行經年,在漸見成效之時,卻被判以極刑;唯一以「中文」為名的大學,卻一手把中文高等教育的傳統拋棄。由中大的官司,到中學教學語言微調,令人不禁為中文在香港教育的難堪感到歎息。
(本文於2009年3月14日獲刊於《信報財經新聞.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