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回歸以後香港施行的母語教學﹐十年內學生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中中學生不單英語成績一落千丈﹐其他科目的成績也沒有時顯的進步。早前教育局長孫明揚更聲明﹐有必要檢討現行的母語教學政策﹐讓學校自決教學語言。其實在香港推行母語教學注定失敗﹐因為母語教學優勝的假設﹐是建基於一個錯誤的理論之上。母語教學的支持者﹐認為香港學生從小也接觸母語﹐使用母語作為教學語言﹐學生比較容易吸收新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思考理解課文內容。
母語教學支持者的第一個錯誤﹐是他們忘記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事實﹐母語根本不是香港社會的成功語言。在低收入低智識階層﹐只懂得母語也許足夠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可是在香港社會若想出人頭地﹐不論是當乜師物師的專業人士﹐或是做金融物流旅遊業等行業﹐英文才是標準的共同語言。香港的大學使用英語授課﹐學生需要打好英語基礎﹐才能在港升讀大學。若選擇出國升學深造﹐學好英文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若果工作和學習環境主要是使用英語的話﹐使用母語教學的語言錯配﹐根本沒有好好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去準備學生應付未來的挑戰。
在美國和加拿大等移民國家﹐不論新移民的母語是什麼﹐教學語言也一律使用英語。因為英語才是社會使用的語言﹐只有使用通用語言去教學﹐才能好好準備學生投身社會。母語教學的學生初時也許比較易上手﹐除非他們打算整輩子也在低下階層生活﹐他們遲早也要經歷母語到英語的轉變﹐。年紀越輕就越易容從母語過渡到英語﹐到高中時才由母語轉英語就很辛苦。很多中中學生考取優成績入大學﹐但不要忘記他們絕大部份也要痛下苦功惡補英文。那些學生本身就天資優厚﹐若他們能從少接受英語教學﹐相信他們入大學之路會平坦容易得多。
母語教學支持者的第二個錯誤 ﹐是他們假定學生只能使用母語思考﹐知識可以輕易地從中文與英文間互相翻譯。若對香港精英的使用語文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大部人都不會用純中文交談或思考。有很多工作上使用的慨念﹐他們只懂得英文字彙﹐而不懂相應的中文解釋。若果懂的話也許要思索一番﹐從腦中某個被遣忘的角落找出中文解釋。他們在學校學習這些慨念時是用英文﹐工作上使用這些慨念是用英文﹐與其他人溝通這些慨念也是用英文﹐根本沒有需要用到中文的解釋。既然沒有使用中文解釋的需要﹐學校根本就不需要教中文解釋﹐倒不如直接教授這些慨念的英文詞彙。一來可以省卻學生中英翻譯的麻煩﹐更可以防止學生用錯誤的方法學習英文。
若果把一個慨念的中英詞彙同時教授給學生﹐很多學生會用記生字的方法去學習英文詞彙﹐這學習方法正正是犯了學習語言的大忌。若果是成年人學習新的語言﹐使用中英對照表去記生字﹐沒錯是很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因為成年人的腦袋已有龐大的慨念資料庫。可是這個學習方法有先天性限制﹐只能學習到勉強能寫能講的水平。兩個言語間詞彙不會有一對一的翻譯﹐若夾硬把一個英文字聯結一個中文字﹐英文永遠只會是隔層紗的第二言語﹐不可以成為思考語言的一部份。
可是學童的腦袋像一張白紙﹐他們沒有龐大慨念庫的包伏。當他們學習一個新的慨念時﹐不論先接觸的中文字或是英文字﹐對他們來說也只是一個新的符號。他們不是要把這個符號連結另一個言語的符號﹐而是把這個符號連結其他個簡單的慨念﹐從而組合理解新的慨念。若從小就只使用英語教導學生新慨念﹐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建立起龐大的英文慨念庫。學生也許還不能完全掌握英文文法﹐但至少他們思考時能使用大量英語詞彙。在閱讀或聆聽英文資訊時﹐不用經過英譯中的一層功夫﹐可以直接地更有效率吸收新資訊。
當然香港的母語始終是中文﹐在最初學習最基本的新慨念時﹐那些慨念的英文字符號﹐還是無可避免連結去一些中文字符號的慨念上。隨著以英文為主的慨念庫不斷擴大﹐越來越來新慨念可以連結去英文字符號的慨念。也許英語水平與英語為母語的人還有一段距離﹐但至少也可以說是半個英語人。這個學習方法唯一的壞處﹐就是除了日常生活使用的中文外﹐中文在思考其他專有名詞或抽象慨念時就變成第二語言。不過既然那些慨念的中文解釋沒有用﹐不懂也沒有什麼損失。相信這點很多英中理科畢業的朋友也會認同。不論是物理化學生物電腦科的專有名詞﹐上到大學也要使用英文。若中學時用中文學習﹐入大學時就要從新學過一遍。反過來若中學時用英文學習﹐以後也沒有機會使用中文解釋。若果真的要用便查字典好了﹐反正英譯中比中譯英方便得多。
或有人會問﹐不是所有學生也準備升大學或出國﹐那麼他們使用母語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對的﹐用英語學習是先苦後甜的策略﹐把中轉英無可避免的困難放在前面﹐越早面對就可以越早跨過這個障礙。若果學生無意晉身精英階層﹐學習英語對他們來說是多餘的投資。不是說鼓吹標簽效應﹐英中學生有升學優勢是不爭的事實。若從學生的成敗論英雄﹐中文中學只好淪為二等學校﹐努力提升一般學生的水平﹐卻無緣培訓以英語為主的社會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