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殺死通識科以「解決學生壓力」?建制議員的政治陰謀

殺死通識科以「解決學生壓力」?建制議員的政治陰謀

自中學課程檢討開展以來,針對通識科的課程改革風聲不斷,更傳出未來會讓學生「自決」是否參與獨立專題探究(IES),若不參與其中,考生在通識科公開試成績最高只能獲得第4級。姑勿論種種消息背後是否存有政治盤算,至少現時社會對通識科的討論再次熱烈起來,而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剛於上週公佈一項調查,訪問了751位中學生為四科必修科的學習壓力評分。結果顯示,受訪學生認為中文科為他們帶來最大壓力。反而經常被指導致學生壓力過大的通識科,卻與英文及數學科的相近。

每逢選舉,不少建制派議員都會忽然關注學生壓力議題,把解決辛辛學子的壓力等口號掛在嘴邊,但他們往往卻是借題發揮,以達致政治目的。梁美芬和葉劉淑儀過去多番指責通識科「政治化」、「使學生激進」,則解釋了為何建制陣營不時提倡下調通識科的地位,包括將通識剔出必修科、把考核方式從評級改為只得「合格」與「不合格」,甚至直接取消科目,如同描述此為減少學生壓力問題的唯一出路。然而,這種動輒提出「殺科」以解決壓力的邏輯其實非常危險,以今次調查的結果為例,學生評估中文科的壓力指數最高,那麼是否就要考慮將中文科考評方式改為合格不合格? 或是直接取消中文科,從而一了百了解決問題?

事實上,壓力的核心問題在於整體教育制度導致科目的異化,考評主導及大學為先的思想淩駕了愉快學習及興趣為本的學習動機,結果多個科目在實行上都出現問題,如中文科被坊間稱為「死亡之卷」,亦有業界認為新學制下的數學科對數理能力要求過高。可是,各科被定為主修科都有箇中原因,就以經常受建制派議員攻擊壓力過大的通識科為例,仍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中課程教授學生政治制度、社會現況以至世界大事等知識,以及分析及探究議題的技巧。這些都是裝備學生進入社會的重要知識及技能,其重要性實在不應忽視。如處理學生壓力問題,只是一味以消極的方式殺科或降低科目地位,方是真正背離及漠視學生福祉。

部份議員存在政治計謀,提出不著邊際的建議,意圖陰乾通識科還是其次,更大問題在於教育局根本採取愛理不理的態度。先不論對局方有何評價與觀感,若他們須開展通識科的課程檢討,負責此工作的官員亦絕不能缺席,但實情是課程發展處的總課程發展主任已空缺多時,翻查政府電話簿亦仍不見任何聯絡方法。種種行為中,政府看似只任由通識科在各方持份者的爭議聲中自生自滅。

總括來說,通識科的存留,定必成為日後課程改革的討論焦點。只能奉勸教育局莫以放任態度冷待通識科的批評,對於各種主張殺科的胡言亂語視若無睹,否則只會讓理應於於陽光下進行的通識課程改革,淪為學生與業界指斥政府配合建制派降低通識科地位的一場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