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期六的2047香港監察直播中,學生獨立聯盟的陳家駒同學展示了一些數據,顯示政府資助給本地研究生的金額百分比連年下滑,而資助給內地研究生的比重則飛速上升。他認為這是政府把原本可以給本地研究生的資源給了內地生,而內地生搶走了本地生的資源。
在香港的大學中內地研究生的數量確實多,並且總人數比十年前增長很多,這我並不否認。我不認同的是對這一數據的解讀。坊間常常從陰謀論的角度認為這單純是中央輸出人口來換血或者視對方為侵佔香港資源,這是緣於對大學政策方向以及香港整體的社會狀況不了解。
研究生學位不是公屋,不是輪候或者政府增加資助額就必然有更多本地香港學生會修讀的。從數據上看,本地學子修讀研究生課程的人數和資助額變化並不大,陳同學的數據也顯示,雖然本地生資助百分比不斷下跌但絕對數值變化不明顯,最多只有輕微減少。本地研究生百分比大幅縮小確實是因為內地研究生數量大增,然而這不能解讀為內地研究生搶走本地研究生學額,而是因為本地學子會選擇讀研究生學位的本身就人數頗少,就算修讀都傾向選擇在海外。可以說,再加大本地研究生的招生宣傳力度,也不會明顯提升本地生源的數字。
因而大學靠招徠大量的內地生來達到兩個目的:1,爭取更多的政府資助;2,增加帳面上的生源「國際化」程度。原因是越多的政府資助也給大學帶來收益,並且帳面上的「國際化」程度有利大學排名。近幾年各大高校各大學系都在致力向「海外」招生,而香港的大學最先也最容易吸引到的,正是內地生源。相對於到更遠的「海外」做宣傳,內地宣傳成本也相對較低且效果顯著。
那為什麼本地學子較少選擇修讀研究生或者較少選擇在本地修讀研究生呢?原因很簡單也很殘酷:
1,香港的大學迅速走上商業化道路,為爭奪世界排名,崇尚從歐美名校聘請學者,就算是香港人也傾向聘請北美名校畢業。本地大學畢業的碩士博士,要在本地的學術界生存、甚至找到工作都不容易。
2,如果不做研究而走教學道路呢?很抱歉,大學目前的走向是重研輕教,講師的職業不僅缺乏發展空間,更是近年不斷出現被迫轉兼職、散工化趨勢。大學正以犧牲教育質素為代價在追求世界排名(強調學術研究在國際核心期刊的發表)。所以數據中僅有的那群本地培育出來的香港高學歷人才,基本上在香港的高教界的生存也很艱難。
3,那麼不在大學做,走向商業世界呢?可惜,本地畢業碩士和博士學位在香港勞動力市場時常成為負資產。因為香港的產業結構非常單一,就業類型和職位都非常有限,大量集中在金融和服務業。你修讀一個研究型碩士或者博士,代表你在很多行業的工作經驗為零,而你擁有的技術,對方並不一定看重。
請問作為一個理性人,當選擇在本地修讀研究學位的前景如此慘淡的時候,有多少人會選擇走上這條路?在這件事情上針對內地生根本是搞錯對象,就算趕走所有內地來港修讀研究學位的學生,本地研究生的數目也不會因此增加。並不是內地生源搶走本地生讀研究學位的資源,而是香港從大學到政府到市場,根本就沒有為本地培育的年輕學者提供什麼生存空間,甚至連基本尊重都沒有。真正應該批判的,是香港的政府和大學,整個的政策取向如何系統性地在壓迫本地年輕學者,剝奪他們的基本權利,踐踏他們的尊嚴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