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句名言叫做「Teach People,Not Content」,如果要翻譯為中文,就是「教人,非教書」,現在香港教育的問題就是只把專注力放在「Content」而非「People」,只著重學習的內容,但忽略了孩子應有的學習態度。
談學習態度,不得不提二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孟子的母親。「孟母三遷」早已家傳戶曉,我這次想說的卻是發生在「三遷」後的「斷織教子」一事。在《列女傳》中記載,有一天孟軻從學校返回家中,剛巧碰到孟母在家中織布,孟母便問他近期的學習情況,孟軻一臉不在乎地說:「還是那樣啊!」,孟母看到他漫不經心的樣子,就生氣地剪斷剛織好的布。孟軻被母親此舉動嚇一嚇,因為他知道布一但被剪了,就要重新再織,功夫甚大,於是便問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孟母接著說:「你現在的情況,就跟我剪斷這布一樣,明明開始了但又不會努力繼續,在中途荒廢學業,放棄修德,最後結果只會淪為盜賊。」,孟母就是透過這番訓誡來告訴對孟軻學習應有的態度,就是不可以得過且過,更不可輕言放棄。
孟母沒有直接責罵孟軻,反而從生活當中引用例子教導兒子,使孟軻有所反思,有所領悟,懂得改過。原來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人已經懂得身教,現今的科技越來越進步,但人的思想卻不及當年,看看現時的怪獸家長,動輒就要孩子跪地叫頭,道歉認錯,真不知是那哪門子的教育方法,古今對比,確實慚愧。
除了孟母,愛迪生的母親蘭茜.瑪菲斯.伊利沃(Nancy Matthews Elliott)十分著重兒子的學習態度。愛迪生年幼時是一個注意力極高的孩子,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身邊的事物。愛迪生經常問「點解」,拋出一大堆難以問答的問題,令很多大人都啞口無言。當沒有人可以回答他時,他就決定自己找出答案。有一次,愛迪生失蹤了一整天,大家都著急地四處尋找,結果是發現他一直在雞窩的禾草上抱住雞蛋,廢寢忘餐就是為了知道人是否也可以提供熱力,成功孵出小雞。又有一次,愛迪生不停向一名在他父親木廠內工作的工友了解關於火的問題,但是都得不到答案,於是他就躲在貨倉的角落點火,想研究火是如何燃燒的,怎料一發不可收拾,貨倉差點就毀於一旦。慶幸的是,父母親都不像其他人般認為愛迪生是腦袋有問題,他們都認為這是追求知識和學習應有的態度,所以都沒有怪責他。
1854年,愛迪生舉家搬往美國密茲根州居住,也展開第一次上學的生涯,一如以往,他經常發問,這種異於常人的求知欲令班主任也抵擋不了,常大發雷霆,更在三個月後向愛迪生父母提出不再容許他回校上課。這個要求把蘭茜氣炸了,因為竟然有老師會因為孩子「問得太多,很麻煩」而拒絕教育孩子,身為教育工作者不正正應該是有教無類,春風化雨嗎? 但是,看看現在的香港,我相信這樣的事情在這裡也時有發生,沒有真正了解孩子會做出如此表現的原因,就把孩子判予死刊,這是無知而可悲的。
於是,蘭茜憤然為兒子辦理退學手續,決定由自己擔當孩子的老師,鼓勵他「每事必問」及「親力親為」的學習態度,更將家中地下室一角改建為實驗室,提供足夠的空間讓他做有關電力和化學等各式各樣的實驗,為踏上發明家之路奠下強而有力的基礎。試想想,要是蘭茜像其他人一樣阻止愛迪生問「點解」,令他的學習停在取悅老師和家長的低等層面,人類還不知要等多久才能在黑暗中看見光明。
兩位活在不同時空的母親,均著重「Teach People」,只要學習態度正確,孩子自然會學習應有的「Content」,看看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和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兩者均對後世影響深遠。又看看基真小學學生墮樓事件,牽涉的兩位校長及一眾老師,哪個不是在填鴨制度中「飽讀詩書」,結果呢? 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