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有一種幸福叫道德 - 回應《教局研削通識科政治內容 佔領多學生 急召考評局教師開會》一文。

有一種幸福叫道德 - 回應《教局研削通識科政治內容 佔領多學生 急召考評局教師開會》一文。

不論哪一種社會,總有一種道德條件,規範各人的分位。

道德和規範

假如今天2014-10-26明報《教局研削通識科政治內容 佔領多學生 急召考評局教師開會》的報導真確無誤。那麼,當中所提出的修訂、削減內容肯定是特區政府及其管治團隊為了維護香港管治而責成教育局、考評局的政治任務之一,嚴重逾越了教育道德,危害教育無目的本質和前線教師的專業。

課程、考評內容和管治安全

第一,報導指有建制派和政府高層矛頭指向「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故此,檢討建議將「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與「生活質素」兩個主題合二為一,使香港政治的內容從原本25%減至18%。

的確過去三年通識科文憑試題目多次反映「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生活質素」的內容和概念。舉例如考問學生是否同意「本港有不同政治組織,因而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透過示威遊行表達訴求有助提高香港人的生活素質。」等。然而,題目本質並無任何價值取向和考量,事實歸事實,政府管治、政黨團體參與和生活素質息息相關,學生從學習慣歷程中經歷「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身份認同」和「生活質素」知識和概念,從而發展個人對社會政治參與、身份建構和批判思維等能力,有何不妥?

奈何,消息指政府企圖藉新學制中期檢討過程以阻礙學生認識社會政治參與渠道、行動自由和不同組織文化和觀點,限制學生建立屬於個人的社會價值觀和態度,以切合香港特區政府的體制和管治安全。

其次,新建議的修訂內容(龍門)不斷搬遷,如強化《基本法》部分,強調綱領條文的單一背誦學習,迴避學生通過本科單元二「今日香港」三個範疇「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身份認同」和「生活質素」的探討問題,如探討《基本法》賦予香港社會和巿民所能行使的權利和義務,限制教師和學生從個人、社會、國家、國際社會進行人權、民主、法治、公民社會和公民抗命等概念和議題,影響教師促進學生成為獨立思考者的機會。

教育為政治服務、考試為政治服務

本科共設六個單元、十二個議題,教學和試題設計以“跨議題探究”為核心,它跨越了單元本身的範圍,不單單是「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身份認同」與「生活質素」三者本身的前提、框架和既有觀點討論,如2014卷一題目「「透過示威遊行表達訴求有助提高香港人的生活素質。」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正如杜威(John Dewey)所講「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個人能夠繼續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歷程以外,去尋覓別的目的,把教育做這個別的目的的附屬物。」如2014年本科文憑試涉及的題目,它從「跨議題探究」基礎上將三個單元串聯,要求學生連系其他經濟發展、心理學、行動自由等框架和理論分析提問,同時,以「跨學科」概念,如生產、消費、規管、法治和身分建構等層次來分析示威遊行表達訴求與生活素質等方面的影響。

因此,從教育局課程文件、前線教師教學法和學生學習歷程本身來演繹本科單元的各項探討問題,可以充分通識教育的本質。相反,教育為政治服務、考試為政治服務,學校教育、前線教師、學生仍舊有這樣的平台,探討問題嗎?

危害教育本質

有報導指某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認為「現時通識科問題在於沒有統一教材和教學方法,且內容過於側重政治 ...。」這樣的講法從邏輯和理性上限制教育自由和偏離事實:

一,限制教育自由,危害本科多元化和多角度的原意。不設統一教材、教科書送審的主因是本科涵蓋個人成長、能源科技與環境、公共衛生等內容廣闊,課程內容有需要緊隨本地社會和國際社會的發展而適時更新,故此,統一教材和課本會限制和窒礙學生的學習和思考。

二,偏離事實,本科十二個主題中只有兩個主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和「身份認同」直接涉及「政治」,不及1/6內容和概念,如作出建議中的冊減,實在有目的地限制學生認識社會、國家層次上議題,亦無理地不信任學校教師處理、評估媒體信息和資料、現象及信息的能力,亦有理由相信政府企圖影響學生辨明事實與偏見的渠道,而作出無必要規範。

良知和道德
在社會運動前仆後繼的今天,通識教育的課程、教學法和考評遇上前無先例的道德挑戰。如報導內容確有其事,涉事的政府官員和議員的政策暴力,干擾教育和教師專業,危害教育無目的本質。

文:簡仲威(中學通識科科主任、Roundtable Pionner 成員。)

後記

2011-12, 2012-13, 2012-14 筆者於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工作,未曾聽聞該委員會有傾向冊減單元的講法;中期檢討學校教師問卷亦未反映傾向冊減單元二「今日香港」範圍。

延伸閱讀:
教局研削通識科政治內容 佔領多學生 急召考評局教師開會 2014-10-26
通識教育科 課程及評估指引(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