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互聯網
近日看到一個關於普教中的研究,研究對像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唸同一所學校,基本條件相同,一個讀普教中班,一個讀粵教中班。結果粵教中的那一個,中文成績反而較好。
許多家長以為,「普教中」班的成績一定好,個人認為這是學校把普教中「神化」的手段。之前也撰文提到,某些學校只容許全級名次排前面的一定人數可選普教中班,結果就是能選「普教中」班的都是成績好的同學,變相,把「普教中」班變成精英班。
試想,收進普教中班的學生,已經是全級名次排在前面的學生了,在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家長支援上本身就有一定的保證,當然普教中班整體成績,看起來比其他粵教中班優勝。於是乎許許多多的家長,就追捧普教中班。
不過,大家似乎把「中文科」這個觀念看得太片面。首先,我們要知道,普通話是方言的一種,是口語表述,不過因政治因素被定為「全國普遍共通」,連寫作的語法也以普通話為依據。
即使考舊制二十六(希望沒記錯)篇課文的會考,大概還記得「中文科」,所學的有白話文、文言文、近體詩、新詩等等的文章體裁。而以文體的去分,又有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等等。除了學習文章內容之外,文章的寫作手法、修辭手法已經屬於文學方面的分析了。誰還可以單純的認為「中文科」只是教日常語言運用?再者,「文以載道」的中國文化特點,文章都有品德情意的傳承,「中文科」其實包括了「中國語文、中國文化、中國文學、中國歷史」的內容。
正因為「中文科」的內容豐富,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認清,許多文化傳承的思想,例如儒家思想如何影響後世文人、學而優則仕的風氣等等,都是從小到大在中文課積累而來的。
學生生活的環境,在家裡說廣東話和英語(與工人姐姐),在學校以廣東話夾雜英語和同學溝通,其他科目用英文上課,生活的社區環境以廣東話為主。學生能使用普通話的機會,大概就是「普教中」的中文課,以及補習老師每星期一節的補習課。
我不反對學普通話,甚致鼓勵學生學普通話,正如我鼓勵學生學法文、日文、西班牙文一樣,多學一種語言,總是好的。我在這裡使用「語言」這個詞,因為當我們學習另一種語言的時候,我們著重的,是「運用」該種語言,與說該種語言的人溝通。
但我們學「語言」,未必會觸及「文化、文學、歷史」層面,即使有亦未必像我們學「中文科」般深入,因為凡是讀「文學」的東西,就必牽涉文化背景和歷史,學「語言」則先著重溝通功能。
我們要明白「語言」和「文學」是有重疊的地方,我們必先掌握好語言,才能學文學的東西。然而,現在卻因政治目的,推行以一種我們未能掌握純屬的「語言」(普通話)去學「文學」(中文科),只否本末倒置?
正如我們讀英國文學,若非有一定的英文底子,又怎能讀懂Beowulf, Chaucer, Shakespeare?
許多家長以為,孩子接受普教中的教育,就能掌握好「普通話」的運用,以方便將來工作。然而我們都經歷過學語言,應該由淺入深,由日常生活運用的語言開始,小時候學英文,不是先學打招呼一類?小時候的普通話科,不也是將話題定在生活應用情景上?
但「普教中」就完全相反,孩子先未能掌握好「普通話」,再來又未能掌握好「中文科」要學的內容,怎能有好成績?
以往在粵教中的學校,學生在課堂上很樂意提出不同的問題,許多他們的想法,是我們這些讀文學的人沒有想過的觀點。有第一個學生提出,就有第二個學生回應,討論氣氛熱烈。由於在粵教中學校的教學經驗,以教理科班中文為主,他們不會放太多心思在中文科上,因為phy, chem, bio, A-math才是他們的最愛。但他們仍然是會看書,會接觸中文媒體,或許他們寫作的文句沒有很華麗,但內容貼合題目,句子結構也沒什麼大錯誤。口語能力上,以粵教中的班級,練習小組討論時氣氛熱烈,有時意見立場不同,甚致能夠針鋒相對。因為他們從小到大就學習粵語,掌握好「粵語」這種語言,運用起來自然手到拿來。
但普教中的班別就較少這類討論,個別普通話語言能力較弱的同學,自然會「少說少錯」,若不是老師叫到,也未必會開口。除非是國內或台灣背景的學生,在家裡就從小就說普通話的一群吧。
個人總覺得,普教中是個政治任務,是為了服務國內的老師和學生。
這些年來,國內來香港讀書的學生人數多不勝數,大學校園裡說普通話的學生比說廣東話的更多。有見過任何一個政府在教育政策上門戶大開,大量提供學額予「外地人」的嗎?
其次,更陰謀論的,是為引進國內老師。首當其衝的是中文科,許多學校不斷標榜「母語為普通話」的中文老師。本地中文老師,只好埋首於一個又一個的考試,基準試、水平測試等等,將知識份子的心力耗於考試之上,讓他們無法兼理其他事務(如社會狀況);不斷進修普通話令中文老師疲於奔命,教學只能教「課本的知識」,什麼「傳道、授業、解惑」?只能空想。
個人經驗,中文老師是最具家國情懷、推崇德行的,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對六四的認識等等,大部份來自我的中文老師、中國文學老師、中國歷史老師。現在,中史科沒有了,中國文學未必人人有興趣,連唯一能傳承家國情懷、提倡德行的老師,都只能變成「教授知識的工具」,下一代又怎能對自己國家有全面的認識?單靠歌功頌德,隱惡揚善的遊學團?
許多學校建議,普教中的老師在課堂裡外應跟學生說普通話,我在課堂上必定嚴守規則,有時班上有國內學生(聽不懂廣東話的)我更是留神不要說一句廣東話,因為課業的內容隨時有機會影響他們考試成績。但下課後,出了課室,基本上我都陽奉陰違的跟學生以廣東話暢所欲言。
反而下課後,學生能夠用廣東話溝通,同學仔更會拿著課本、筆記來問我課堂的事。
為什麼要普教中?我仍然覺得是政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