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院沒有存在價值嗎?

教院發生了政治風波,副校長陸鴻基自知不獲續聘,就不顧情面而撕破面皮,寫了萬言字討伐李國章,指責他強迫教院合併,而他手下的高級公務員,更不時要求教院高層對經常批評政府教育政策的教職員作出處分,而在研究撥款及課程資助上,又經常作出針對教院的種種舉措。整件事演變成教院與政府的對峙,一邊說干預學術自由,而另一邊卻反指教院將內部人事紛爭與正名混為一談,目的在捍衛一己之私。

作為一個弱勢大學的學生,絕對明白教院學生對正名的執著及焦慮,而李國章也許永不明白的,是一個"大學"的標籤的重要性,"大學"背負著學生的前途命運、學生的名譽、學生的歸屬感及自信心。學生因為是從某大學畢業,找工也就有更大的議價能力,而且社會上各式人等也起碼會待之以起碼的尊重。如果你細心去觀察報紙及坊間議論,都是有意無意之間流露出對一間不是大學的學院的"看不起"態度。李國章出身名牌大學,而且做過中大校長,當他積極推動院校合併,有沒有顧慮到教院的感受?

李國章指不鼓勵單一學科的學院升格,但教院是只有單一學科嗎? 它是一間提供師資培訓的學院,但是卻有不同種類的學科,只不過他們多讀了教育學課程及實習課程,李局長就貶低教院的地位,兼誤導公眾。只要政府願意多投資源,教院待聘用了足夠的師資及添置足夠的設備,就不能開辦體育、藝術、工管、歷史、社科等學士課程嗎?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太陽報社論卻以合理善用資源為由,而鼓吹教院與中大合併,而云這能令教院儘快升格為大學。教師培訓有多種方式,一種為綜合大學制,由大學開辦教育文憑課程,招收大學畢業生,經一年訓練後就可為教師﹔而另一種為專科大學制,由一間大學辦理教育學士課程,教育學課時在四年學習階段漸次增加,學科基本知識的教授雖少,但卻能令學生掌握到教學技能。人說萬事萬物要多元化,讓彼此可以互相競爭,才能精益求精。這兩種培訓職前教師的方法,孰優孰劣,學界還未有定論。何不讓他們並存,建立多渠道的師訓模式,現在卻反其道而行,誓要扼殺一種師訓模式,這是一種好辦法嗎?

陸鴻基的絕地反擊,其實是對政府橫蠻的教育政策的一種抗議。教院有其存在價值,又何必必欲除之而後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