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唯諾
假如說我們學習是為了得到知識,既可擴闊視野、充實自己,同時亦是為了將來改善生活,甚至貢獻社會,我相信這樣說並不會有人反對吧?
然而,在這光怪陸離、是非顛倒的社會,總是會有些滿口歪理的人走出來扭曲了教育的真締。
在一九九九年,政府的《教育目標》諮詢文件發佈大會上,其中一位主講嘉賓、當時的自由黨黨魁兼立法會工商界功能組別代表田北俊的發言,可謂完全反映了資本家那現實、市儈的思想。他倡議回復到精英制,又指出工商界對香港學校的要求就止於培訓一班「識做的精英」。所謂「識做的精神」是指一小撮不會質疑、更遑論批判上司及僱主意旨的行政管理人員。
或許真是有其兄就必有其弟,其時任教統會成員的田北辰,也曾發表過相近的言論。他認為:「教育目標應由用家提出,僱主作為教育的最終用家,是最有資格寫教育目標。」不明白嗎?簡單點來說,他覺得學校教育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可受僱性」,用他的語言來表達就是:「令到學生有人請(僱用)對我來說是最緊要的。」
無可否認,學習知識的確能提高我們的「可受僱性」,增加我們與別人競爭的本錢。甚至有人會說:「不獲聘我們又怎能把所學的回饋社會呢?」但是,學習動機或是教育目標真的應該看得如此功利化嗎?我們不能夠單純地把教育看待成協助小孩增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嗎?
台灣作家龍應台曾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段話說出了許多家長對子女及教育的期許。誠然,不論是中學畢業還是大學畢業,我們最終也必將踏入社會,脫離無憂無慮的學習生涯。但學習的意義從來都不止於讓我們容易點找到工作—-本是港大法律系畢業,擁有人人稱羨的一片美好前途,卻因忠於自己的興趣,毅然走上街頭賣藝,成為唱到街知巷聞的表演歌手「香蕉奶」;原是「9A狀元」,擁有專業會計師資格,卻因想一完兒時夢想,一跳成為人人眼中卑微的巴士司機;不了解李嘉誠的人只知他是香港首富,身家數以億計,但其實他只有小學畢業的程度,一切都是他通過自學和努力工作所得回來的,他說過自己之所以如此熱愛讀書,純粹是因為他想學多點東西。
現在,你還會認為學校教育的目標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可受僱性」嗎?
張曉風有一張為她兒子徵求老師的文字是她想用而不曾用過的,內裡有一句深得我心:「我們想為他找的不單是一位授課的老師,也是一位啟示他生命的奇奧和繁富的人。」真正的教育目標便該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