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拆穿教育局的語言偽術

拆穿教育局的語言偽術

進步教師同盟早前寫信予教育局,希望就合約教師問題查詢及約見官員商討,獲當局書面回覆。筆者在進師盟的面書專頁拜讀過相關內容,當中滔滔不絕的官腔與太極修為,大概可歸納為一句「敷衍了事」總結。筆者身為教育界一分子,實在不忍同工的努力就在這官僚作風下枉費,故以此文章指出信中的荒謬及含混之處,期望當局在媒體監察及前線教師壓力下,能改善其管治態度及風格。

現金津貼只是「卸膊」手段

教育局在信中提及,以常額編制及現金津貼聘請教師,可提供穩定工作環境,以及提升專業水平士氣,還加以分析現金津貼的用途。但這種說法明顯是模糊了爭議點所在;業界從未質疑現金津貼聘請的合約教師對教育界的貢獻,重點在於這制度對教育界而言,是否最能保障持續發展的方法。教育局不停強調現金津貼短期內如何「用途廣泛」、「彈性支援」,根本是迴避了問題核心。教育界需要的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措施,而是能夠達至長治久安,讓教師學生可以健康地建立師生關係,在穩定的環境下教學相長的政策。業界內已提出過不少比一筆過現金津貼更為有效,能彌補常額及津貼之間的鴻溝的建議,如漸進合約制或已有的功能性教席等。當局需解釋的不是現有措施的成效,而是其他建議為何不比現金津貼有效,逐一比較論證。

教育局又提及,現金津貼能基於學校發展及學生需要而決定用途,教育局在當中充當的只是「鼓勵、提醒、檢視與支援」的角色。這種說法,無疑是把當局推動教育發展及政策執行的責任,全數推到學校身上,教育局從原有統籌者的角色,簡化成單純的輔助者。這做法當然可以大大減少行政成本及政治責任。但在新高中課程下,學科發展、生涯規劃、融合教育或電子教學等各大項目,均非單單透過資金支援可順利進行,教育局必須在教師人手上作較硬性的規劃及支援。以新近的「生涯規劃津貼」為例,教育局把此定位為經常性撥款,又跟教師薪級表掛鈎,清楚列明其用途為提升生涯規劃教師團隊的能量。這種做法相對於短期一筆過現金津貼,更能突顯教育局在推動政策上的角色及責任,亦能平衡學校行政彈性及持續發展。何以教育局不依此道而行,還頻頻以短期津貼「卸膊」?

焦點不應在常額合約化或學位教席問題

教育局在信中筆鋒一轉,又談到「常額合約化」或學位教師比例問題,指出當局已透過不同渠道了解情况,又發出警告信或商討時間表云云。但以上措施,根本未有觸及問題的主要原因;這些固有程序本應有效執行,情形有如警隊巡邏當然正確,但騙案問題卻不能透過巡邏解決。常額合約化及學位教師比例問題,只是教育界生態扭曲下,年輕教師入職困難導致議價能力低下的表徵。教育局要回復生態平衡,避免青黃不接問題,理應從支援年輕教師着手,交代保障準教師職涯階梯的措施,又或坦承未有安排而解釋理據。如今大耍太極,以監察常額編制措拖回應年輕教師問題,可說是答非所問,又或存心以文字遊戲推搪迴避問題,其對教育長遠發展的承擔實可見一斑。

教育政策不是數字遊戲

更令人氣憤的是,教育局再次以數據分析處理難以量化的教育問題。它指出由2012至2013年起3個學年,常額及合約教師的比例維持在9:1,反映教師團隊的就業情况穩定。這種粗疏解說忽略了各種其他變數,例如退休及準教師數量差異、不同學校間的教師團隊流轉,甚至教師團隊的平均年齡等。這種種變數若被忽略,例如退休教師或教席空缺遠低於準教師人數,將可能導致新一代教師難以入行,埋下日後斷層危機;又或教師團隊頻繁轉換合約教師,造成每年重新建立合作關係及分工等成本;甚至教師平均年齡日漸提升,造成團隊老化問題等,那即使數字上維持穩定,教育界前線也一樣面對極大衝擊。這都是教育政策必須預防,而無法在數字上呈現的潛在問題。教育局若執迷於數字上的左右平衡,把整個教育界的未來,當作一份財務會計表般處理,災難將接二連三來臨。

如教育局期望以客觀數據分析前線狀况,筆者建議當局運用資源作更深入細緻的調查,包括各院校的教育學院畢業生(包括全日制及兼讀)加入教育界比例,入行後平均薪酬及獲教席比例等,以了解年輕及準教師在近年的就業情况,並分析斷層危機。又或已獲常額教席的教師年齡中位數及各年齡組別比例,以分析教師團隊核心成員的老化情况;也可針對性地研究各中學合約教師的離職比例,以避免因被常額教席數據中和而錯判形勢。以上種種數據,往往因教育局把「常額及合約」、「資深及年輕」等教師組別混為一談,而未見於教育局報告之中,還望當局可嚴謹地履行職責,給予教育界及社會大眾一個更清晰的業界景象,及時修正問題,避免他朝恨錯難返。

作者陳曦彤,通識教師。

原文刊於《明報》,進步教師同盟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