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成功的國民教育

成功的國民教育

課堂上常會發生有趣的事。與中四學生論及行政長官選舉辦法,提及「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基本法》第44條),同學突然問及在維基百科中看見出生於「英屬香港」的說法。我便借題發揮,講講香港人國籍和BN(O)等問題。

這群1997年出世的本地學生,竟紛紛起哄「遲左出世啦!」、「早幾個月咪好囉!」只有新移民學生哭笑不得,我倒不禁莞爾。

這是1997年出生,接受純正「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的第一代。早於主權移交後,特區政府從不同層面推行國民教育,卻竟落得個人人爭做港英餘孽的結果,何其諷刺。

又或,每提及特首選舉,或討論中國國家主席的產生,常見答案是「阿爺揀嘅!」、「中央話係邊個咪邊個囉」。或曰人大政協「兩會」有何工作?「開會囉」、「坐下囉」、「拍手囉」的答案不絕於耳。無論怎麼談「民主程序」、「廣泛代表」,下一堂再問,都係「阿爺揀囉」。

其實大凡教育理論,都會強調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仍取決於社會環境。沒有環境配合,再好的教學都不會達到預期中的成果。畢竟,學生在學校最多不過八至十小時,大多的時間都在家中、在互聯網中度過。學校教師喋喋不休,同學或聽或睡,最終深印腦海的其實還是現實世界給他的印象。主權移交後所謂國民教育,包括舉行升旗禮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全方位討論中國議題、或大派銀彈辦交流團北上參觀祖國的偉大光明正確、或列隊高唱前進前進前進進,其實都並不是想像中的有效。畢竟坊間一堆反共報章,也有反共互聯網。因此中國政府才銳意打壓香港的言論自由。

然而我卻發現,即便學子們會說人大是拍手機器、會爭相想做港英餘孽,那又如何?剎那間「叮」一聲,我明白中央為何不介意「擱置」國民教育課綱。

中共眼中最成功的教育,其實不旨在培育愛國的國民。最好的教育,可看現今大陸:政治課的謊言、黨國的謊言,早已騙不了黨也騙不了人民。但我們有飯食、有消費的自由,因此即便沒有政治的自由,也不相干。讀碩士時遇上一個大陸同學說,「外國人看我們沒有facebook,沒有自由。其實我們身邊的人也沒有facebook,也不就覺得有甚麼特別」。一次新聞訪問,也有北京市民提及「自由要在一個框架之下的」,因此資訊的自由、言論的自由、民主政治,與我何干。不需愛國,只要配合中共執政,便是好人民。

對於香港,最重要的仍是「馬照跑、舞照跳」,繼承港英時代的政治冷漠,讓大家繼續沉迷韓劇尋找星星,或繼續讀書搵錢晉身上流。中央從不怕香港人不愛國,而只怕香港人斗膽為反共出聲。一如自己的新移民學生,不喜歡中共,卻不打算對抗中共,反正掙扎也無用。如果新一代能夠繼續紙醉金迷讀書搵工搵食買樓渡過人生,對不公不義逆來順受,當溫馴乖巧的順民,便是最好的結果。因此,教育部門強調要人做國民教育,只強調暸解國家,卻忽視對社會的責任;我們繼續複製讀書搵食的意識形態,卻從不討論反思生活是否只有一個方式;我們繼續娛樂至死,選擇將社會公義政治責任列為「我唔識呢啲野架」/「識黎唔通有錢分咩」。

中共建政六十餘年,用頭三十年摧毀倫常、後三十年摧毀道德,赤色大地只餘下錢和錢和錢。配上這個經濟城市,國民教育,只要「中國香港人」保持冷漠,了解「要不是中央照顧你們」就可以。喜歡阿爺、主動迎合只是錦上添花,最成功的國民教育是知道有阿爺,卻不打算反抗阿爺,就已足夠。畢竟,你有無後悔遲咗出世,都不影響紅色貴族們馬照跑、舞照跳、錢照搵。

也因此,教師們,除了考試和學生的心智成長之外,是否有更重要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