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憑甚麼在施政報告講防止學生自殺

憑甚麼在施政報告講防止學生自殺

文:阿佛 @進步教師同盟

施政報告第206項就防止學生自殺提出應對措施,當中提到政府已於本學年開展「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劃」,以增強醫、教、社3方的專業人士的溝通和協作,由精神科醫生、教育心理家、駐校社工、精神科護士、臨床心理學家和職業治療師等組成的跨專業團隊協助學校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還提出由下學年開始,為一般中小學提供的「學習支援津貼」會涵蓋有精神病患的學生。

民間由去年三月開始一直有商討如何應對學生自殺問題。要學生感受到生命可貴,必須讓他們明白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找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又必須給予每位學生一點空間、自由和機會感。然而,政府還認定學生自殺是源於精神健康問題,行政長官甚至把有精神健康問題者歸納為精神病患者。敢問現今何世,不如一句「全部都係痴線」概括之?

施政報告內所說的先導計劃只涵蓋17間學校,全港中小學總數約1078間,平均不夠1.6%學校受惠於此項計劃,究竟有甚麼值得大吹大擂?之前的施政報告承諾的每4間學校1位教育心理學家做到了嗎?有沒有目標日期時間?臨床心理學家足夠嗎?現在真的是一校一社工?中學駐校社工一週駐校5天?小學有駐校社工嗎?精神科醫生足夠嗎?行政長官知不知各區醫院聯網精神科輪候時間多久?不是多少個小時,是多少年!先導計劃本應是好事,但不致於好到拿來當功績吧?

學生支援津貼又是一個令人拍案叫絶的離地位。在現行制度下,學校會獲得教育局按有特殊教育學生程度和人數發放的津貼幫助這批學生,學校按校情聘請特殊學習支援統籌主任,但往往統籌主任由一位教師兼任,津貼轉為聘請一名教學助理,甚至用作其他用途。結果學生得不到應有支援,教師也擔子愈來愈多和重。教育開支是一個社會最值得投放資源的開支,所謂資源,不單是金錢,時間、空間和心力都是珍貴資源。現行教育制度下,測考操練文化盛行,學生和教師根本沒有時間、空間或者心力去疏理壓力。

現行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由學校輔導組跟進,施政報告只不過把這類學生由輔導組轉到照顧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支援組,但並未提高學生支援津貼上限,對於某些已到津貼上限的學校,根本只是改變了行政,並未真正照顧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

事實上,施政報告所講關於防止學生自殺的措施,談不上政績,也沒有真正對症下藥,大張旗鼓只見可笑可恥。政府沒有讓學生愉快學習、尋找生命的價值,也沒有聽取民意,連政府成立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建議也沒有採用,反而企圖混水摸魚,任由制度吃人,與謀殺有何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