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大部分通識師生而言,全球化議題絕對是令大家又愛又恨的單元。觀乎課程文件的相關內容 (註1),當局似乎希望透過全球化議題拓寬學生國際視野,甚至能就當前國際形勢及其互動關係中提供個人見解。然而,儘管香港是享負盛名的「亞洲國際都會」,並以資訊自由流通為傲,但絕大部分年輕學子對於國際關係及國外時事新聞所知其實不多。
從正面的角度看,上述的巨大落差正好符合通識教育科訓練學生明辯慎思,並深化跨學科整合和分析的宏大目標,但撇開基礎知識不足產生的教學壓力,在實際教學現場環境中,師生仍然面對教育範圍無垠及合適素材有限兩大難題。
世界零距離:資訊娛樂化下軟性包裝
正如方才所言,國際新聞雖必不可少,但在傳媒老闆眼中畢竟是曲高和寡的票房毒藥,而由於成本高昂,本地媒體甚少派員到海外蒐集第一手資料,僅以抄錄外國通訊社的資料為主軸。與此同時,為了緊貼市場需要,除了偶發性的國際大事或極少數紙媒堅持提供的深度分析外,本地傳媒早已習慣「小報化」的風格,即以國際趣聞作為包裝吸引觀眾眼球。
然而,無聊瑣碎又千篇一律的所謂外國趣聞並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尤其是曾受或正受通識教育的年輕人希望進一步認識世界的訴求。於是,製作人唯有另闢新路。在資訊娛樂化的大前提下,《世界零距離》一類以輕鬆手法報導外國人與事的資訊節目便應運而生,並大獲好評,而為了爭奪市場,近年愈來愈多傳媒願意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素材,而當中更有不少是將新聞重新包裝的「時事通識」專題報導系列。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節目雖然有助我們增加對有關國家的基本認識,但短短數百字或幾分鐘片段換來的,可能是更嚴重的刻板印象,甚或是誤解。當中尤以那些並非由新聞部製作,但又提供資訊甚至評價的旅遊節目最值得關注,較早前介紹北韓的電視節目所引起之爭議便是上佳例子。因此,為了鞏固所學,我們絕不能滿足於這些簡單資訊。就以《世界零距離》中談及福克蘭群島為例,英國、阿根廷之爭不過是拼圖的其中一塊,要了解全局至少還需了解當時的國際局勢及其背後歷史。情況猶如閱讀近年在網上十分流行的資訊圖(Infographic)時,我們必須進一步蒐集更多材料避免以偏概全。
唐人街心態與大中華視點的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增加趣味性和親切感,不少相關節目都習慣訪問當地華人或與香港/中國有淵源的人士,甚至嘗試加入「尋找他鄉的故事」式的華人尋根情節。這種做法本來無可厚非,但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華人在當地可能只是少數族群,而由於時間關係,一般主持人都不會觸及華人在當地的社經地位等較嚴肅課題,反而更多以個人故事形式呈現。換言之,這些內容大概無助我們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反令本來已經不足的節目時間更形緊絀。
更重要的是,透過傳媒引述國內媒體的報導,我們大致已能理解當地主流華人社會,尤其僑領們就某些議題的觀點。反之,基於政治考慮或其他因素,我們卻甚少接觸到當地不同派別華人的不同聲音,或當地人對所謂「中國角度」的觀感和看法。以習近平訪英為例,我們在不同華文媒體看到的大概是一幅又一幅讓國民驚嘆的威武畫面,再輔以少量花邊新聞,例如國宴菜式大比較,在席女士們的妝容或衣著,卻甚少深入分析當中的變化如何影響當地人對中國的看法,或試圖討論全球化下國際資金流動後經常出現的兩大爭議:文化價值會變得單一還是趨向多元?國際合作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小結
相較於其他學科,通識教育由創立起始便鼓勵學生自行設置,並實行屬於個人的教育計畫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近年,本地不少學校都大力推行自主學習法 (Self Directed Learning),希望學生能主動分析自己的學習需要,並透過策劃學習目標,自行尋找及選取學習資源和合適的學習策略以達致學習成果,回應未來社會的工作技能需要。
毫無疑問,世界公民身份認同和國際政經格局的認識,絕對是未來職場必須配置的工具之一。然而,到底目前社會上是否有足夠資源培育有關人才?又有多少人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僅有的資源,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具國際視野的學習平台?當局又是否意識到相關課題的重要性?類似的問題,實在有待大家共同回應。
作者:周子恩,中學教師,進步教師同盟成員。
註1:
根據《通識教育科課程中期檢討課程修訂內容》,「全球化單元」的探討問題「為甚麼世界各地的人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有不同的回應?」包括下列內容: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全球化為各國帶來利益抑或只是有利於已發展國家或者是國際性資金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相同抑或相異?
全界各地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原文載於香港電台通識網)
(相片來源:網上片段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