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幼稚園困局

最近有幼稚園願意付出接近一倍的租金給予大地產商,希望能續約,以便在原址繼續辦學,可惜被另一機構以更高價錢搶得新合約,令該校的家長頓感㥬惶無助。如果教育局仍以單一事件來處理,而不去制定長遠政策,類似事件,很快會陸續出現。

筆者一直以為小女就讀的幼稚園有三百多位學生,已經是一間「大校」,卻原來事件中的主角德怡有超過五百多名學生。多人就讀是否最好?當然難以“一錘定音”,但肯定的是,其辦學理念得到家長的認同。一所有廿多年歷史而又受到區內家長歡迎的學校,原來在地產商面前,和小商戶沒有兩樣,最終都會被租金所淹沒!

你或會說,自由經濟嘛,這是難以避免的。對對對!但先撇開辦學是否和自由經濟掛勾這個問題,對於一些三至五歲的小朋友來說,熟悉的環境是至為重要,由校舍、老師、舉辦模式等等,無一不對小朋友的學習有著巨大的影響。而當中校舍的穩定性因素,更加對家長選校佔有重要的一環,我相信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幼稚園階段已變成遊牧民族吧!

德怡之所以未能續約,並不是敗於「孤寒」,相反,其暗標價已經高出原本租金接近一倍,可說十分進取,卻仍敗給其競爭對手英藝(當教育已經商品化,不是競爭對手是甚麼)。當中有很多原因,而其中一樣不可忽視的,是在規管私營幼稚園的條例當中,辦學團體可以獲取其利潤不多於其營運成本的10%,驟眼望落,看似不多,卻令到某些機構為了提升其利潤,反邏輯地無須節省開支,而是谷大運作成本,那麼便可以將利潤相對提高,情況有點像巴士公司的專營權,其結果如何,大家看看巴士路線為甚麼要重組就知。

當然,也不是說你谷大開支,利潤就必定進來,當中還有很多因素,不過如果將利潤率和成本掛勾,就變相鼓勵營運機構不斷澎漲,以為架構越大,利潤越高,做生意,那會有如此簡單!據筆者在本區觀察,有條件可供租出作幼稚園校舍用途的地方,不會很多(你看每年派表時家長通宵排隊的慘況就知),更不用說能容納五百多人的校舍,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甚至乎會出現“盲搶校舍”的情況,這種不用顧慮成本增加的運作模式,只會帶來惡性循環,對幼兒教育來說,絕不健康的!

德怡的事件,或只是開始,特別是幼兒教育(中學、小學大多有自己校舍,不用為此而煩惱),如果教育局在問題發生後不去認真處理,作長遠計劃,而只懂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類似的情況不只會在天水圍區出現,更會波及至其他區份,到時吳局長又會再成眾矢之的,林司長最近忙於政改,恐怕再也不能躲在她背後了。

吳局長,你應該是香港教育政策的掌舵人,筆者也不希望你成為眾人的箭靶,請快快定出長遠而穩定的策略,免得我們家長終日為找學校而煩惱!謝謝!

(以上只為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