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日前表示,港獨主張「不能進入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局亦發表聲明,表示「如教師在校內鼓吹『港獨』思想,須承擔相關責任和後果」。言論和聲明隨即引起軒然大波,惹來干擾教師專業和打擊言論自由之批評。
雖然教師專業和言論自由的迄界線在實踐上並不清晰,但兩者在概念上從不含糊。如果有教師同意《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所寫,教導學生中國共產黨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民主令「政黨惡鬥,人民當災」,相信社會必定質疑其專業操守,而絕不會高舉言論自由之名認同該做法。同理可證,教師是否逾越了言論自由的界線,強行灌輸「港獨」意識,損害了教師專業,判斷似乎並不困難。
然而,《香港教育專業守則》並非法律條文,在今天的政治氣候下,教師又難以迴避一切涉及「港獨」的學術討論。此時此刻,教育局發出「禁獨」聲明,的確有產生「寒蟬效應」,阻礙師生正常討論交流之虞。長此下去,任何有違《基本法》精神的敏感議題都有可能變成香港版的「七不講」,不但窒礙學術討論的空間,更扼殺了未來的政治想像,威脅香港民主發展的可能。
事實上,教育如思考,應該是開放和多元的。真理越辯越明,學術本身的價值正是從多角度發掘事實的本質、推動社會發展。把任何思想標籤為「政治不正確」而杜絕於校園內,無疑是剝奪了學生學習獨立思考的權利。在「政治正確」下被訓練出來的思考,不可能是真正的思考。須知道,當社會閃現了「政治正確」這樣的苗頭,社會的可能性就會減少,人民思維就會退化。
尊重教育,我們便應該鼓勵學生多討論,多思考。可惜的是,政治氣候丕變的情況下,不同立場者都有各自「政治正確」的觀點,互不相讓,又互不深入討論。那麼我們如何教學生從思考發展立場,而非「先立場、後思考」?
按照《基本法》,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人稱之為法律,更有人稱之為「常識」(套用王振民的講法)。既然香港的地位又是法律又是常識,校內多一點有關「港獨」的討論,不是更有效幫助學生釐清事實,破解「港獨」迷思嗎?相較之下,高調禁止學生在校內接觸「港獨」,一味宣揚「愛國愛港」、擁護《基本法》,不准學生思考和討論這些統治者口中的「理所當然」,不是更霸道的政治灌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