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周錫輝﹕與馬傑偉討論中大雙語政策

作者為中文大學校友關注組發言人

10月將盡的星期五,五個中大人:馬傑偉、施城威、我,加上節目主持吳志森和李少媚,擠在港台直播室裏,討論母校的《教學語言諮詢文件》,都是自己人,氣氛特別熱烈,可惜時間太短,有點意猶未盡。

最近,馬傑偉發表「中大人」系列,他對中大雙語政策一些看法,我並不同意,願藉本文引發更多討論。

諮詢文件的重點是:因應全球化新挑戰,大學需重新審視教學語言政策。委員會(馬教授是成員之一)建議授課語言按學科性質,由學系自決——普世性科目用英語;涉及中國文化、社會及歷史的科目用中文;有關本土及人生哲學的科目則用粵語。另外,學系如決定招收只能用普通話或英文有效地修課的學生,便得提供足夠以普通話或英文授課的科目,否則學系將失去錄取此類學生的資格。

上述建議用語含糊不清,「東方哲學」為什麼不算普世性科目?生物科技中涉及的倫理爭議又該歸入哪一類?由於分類的隨意性很大,各科授課語言的牌子一經掛上,卻不能更改,到上課時發覺有問題,也只好將錯就錯,師生一同受苦。更何況,大學內地生所佔比例愈來愈大,今年是招生總額10%,計劃幾年間調升至30%,如此一來,各學系不提供以普通話或英文授課的科目,無異於自殺!

由此推斷,建議如獲通過,結果將會是:英語授課科目大增,普通話授課科目微升或維持不變;最受打擊的是粵語,經此一役,廣州話在中大講室怕會成為絕響。

中大校友關注組(註)曾回應諮詢文件,指出中大授課語言一向由教師自決。教師決定採用何種語言授課時,當已全盤考慮科目性質、學生情況,以及個人對語文的掌握等,這比單以科目分類機械地規定授課語言全面、合理得多。或許有人憂慮一些教師由於語文水平不足,因而放棄最適當的語言,只圖方便自己。這種說法站不住腳,能在中大任教的老師都具備一定的學術資格和語言基礎,以英語或普通話授課絕對不成問題。退一步說,如果老師真的能力不足,勉強依從規定,連基本達意都談不上,如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去敲學問之門?

70年代,我在中大念社會學,教師「自說自話」,英粵國語方言,八音匯集,共冶一爐,初時只能略知其意,日子有功,漸漸練出聽力,上課再不成問題。記得當時旁聽徐復觀先生的「史記」,徐先生說的是方言國語,講到興奮處手舞足蹈,發出如青蛙般的咯咯聲。依諮詢文件的標準,徐先生三語不及,應該喪失中大任教的資格,但我這半桶水旁聽生,從徐先生課堂得到的,可說終生受用。

中大建校40年,由老師自決教學語言,兩文三語逐漸形成合理分佈,國際化的多元文化並存與彼此的衝擊融合,在校園多彩多姿的語言環境中充分體現,回歸以後,中大才放棄優良傳統,追逐羊群踢起的浮塵,可悲可嘆!

馬傑偉慨嘆中大人互不信任,一些校友和同學把委員會視作陰謀家,批評諮詢文件出賣中大理想,馬傑偉感到驚訝和痛心。我與馬教授相交不深,但閱其文,觀其人,感到他是有心人,非常願意與他分享我們的看法。

如前所述,中大授課語言一直由教師自決,校方不加干涉。05年初,校方忽然高調介入,敦促各系表態會否在新學年(即同年9月)招收非本地生,如決定招收,則必須提供足夠的英語講授科目,這便是「國際化事件」;再過一年,中大出動豐厚獎學金力爭內地尖子。接着,《教學語言諮詢文件》出爐,目的顯然是把05年國際化的「臨時措施」落實為「長遠政策」,把中大包裝成國際級學府,吸引內地尖子——看來,這才是諮詢文件真正目的和精神所在。

馬傑偉問:「中大自我期許,是一所地方大學,還是面向全國的大學?」又說爭取優秀學生,互相碰擊砥礪,不單能豐富中大語文的學術內涵,也能提升香港整體的文化活力。

回應馬傑偉:我不反對中大招收內地尖子,也認同良性競爭可使兩地學生駢進;但一所大學能否躋身名校之列,最根本的還看學術水平的高下。我們較國內大學優勝之處是: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廣闊的國際視野、資訊全面流通不加審查、教學理念先進,以至於對學生「越軌」思想的包容等。不下硬功夫,踏實地提升中大的學術水平,反去動行之有效(委員會主席金耀基教授曾公開說:中大學生中英文俱佳,在八大中位於前列)、老師自決授課語言傳統的手術,只怕與成為一流大學的目標愈行愈遠。

更令人擔憂的是,管理層把精力耗費於包裝宣傳,將使中大充斥浮誇之風。近年香港的大學刮起一陣商風,彷彿大學教育由始至終不過是一盤生意,我不希望中大淪落到如斯境地。

中大為何而立?為誰而立?

諮詢文件引用〈香港中文大學條例〉的弁言,說中文大學的成立,就為當時的中學生提供另一項升學選擇,報考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的公立大學。並由此引申,時代既已改變,當然要重訂授課語言政策。

我認為委員會的理解與事實不符。63年殖民地政府成立新大學時,錢穆先生堅持中文大學宗旨應包括:宣揚中國文化,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首任校長必須為華人。「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一項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和考慮下被寫進中大條例中,它不僅是保留和宣揚中國文化的必要手段,也是中大立校精神的象徵。

隨着中國國力的發展,中文愈益重要,中大立足於香港,面向中國,地域接近,學術上卻能保持一定距離,亦近亦遠,有利於開拓中國研究的新視野。對中華文化有所承擔,中文大學才有靈魂;否則,中大只是香港其中一所大學而已。

馬傑偉說中大正面對關口,雖然大家對「關口」的理解不同,但我絕對同意他的看法。

作者註:「中大校友關注組」06年由一群關心母校之校友組成,對大學之發展及政策發表意見,網址﹕http://www.cuhkalumniconcer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