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吹水與侃大山—我手寫我口可以嗎?

吹水與侃大山—我手寫我口可以嗎?

香港中小學語文程度低落一直備受關注,如何才能提高語文水平?「用普通話教中文」(下稱普教中)可以嗎﹖

有人以為,普通話是我手寫我口,學生的語文水平便可以提高了,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不是指出研究發現學生因普教中,減少口講及書寫俚語了嗎﹖俚語是方言、民間粗俗流行的語言,吳局長等覺得要除之後快,其實是對於語文的不理解,語文並不是鐵板一塊,隨著年月的變化,「曾經」的俚語,也可成為規範語。筆者在網上查一查何謂俚語,無論是台灣的《國語辭典》,還是大陸的《漢典》,都用了「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來作為示範的例子,這句子真的是粗俗不可入文嗎﹖你知道甚麼是侃大山嗎﹖這是現在中學普通話課本中的一個詞語,那是北京土話,已收入了大陸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這是口語,若我告訴你,那即是香港人所說的「吹水」,大家便明白了。若你說話的時候,有人不是說你「吹水」,而說你在「侃大山」,你可能摸不著頭腦,或者是覺得很有隔膜,要是有人說你「長時間沒完沒了地說一些瑣碎、不恰當或無效的話」,說話如斯累贅,可就沒有了「吹水」的簡潔傳神,這裡當然還有文化的因素,都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吹水」二字,之所以傳神,因那是屬於香港人的詞彙,雖然現在還未入詞典。現在流通中港台的「牛仔褲」,本來是香港人的詞彙, 筆者手上那本1988年版本的《現代漢語詞典》還杳無影蹤,2004年版本的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卻已現身說法了。引用這些例子只想說明,俚語並不可怕,普通話也有俚語,我們現在用的不少詞彙、諺語,本來就是俚語方言,若普教中的成效在於減少俚語,層次也未免太低了吧!

早在1982年的《香港教育透視:國際顧問團報告書》中,便已在對應香港中小學語文程度低落的現象有所建議,認為「一個明顯方法是由政府頒令以廣州話作為中一至中三的教學語言,使學生可用『心中的語言』來完成他們最初九年的教育(小一至中三)。」往後的三十年,教學語言一直是香港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教育統籌委員會(下稱教統會)分別於1984、1986、1990及1996年發表的第一、二、四及六號報告書中,都建議政府積極推動母語教學。2005年教統會轄下的「檢討中一派位機制及中學教學語言工作小組」的《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中更明確指出:「大量的研究顯示,母語教學的成效最佳。」這些是當年政府推行母語教育時的理由,問題在於,普通話是大部份香港學生的母語嗎﹖如果不是,為何以為普教中可以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2000年11月《學會學習·中國語文教育》中清楚說明「語文分口語和書面語。口語包括粵語和普通話;書面語包括語體和文言。」學習語文,並非等於學習口語,強要採用一種香港學生不熟悉的口語來學習語文,實是不利於學習。寫一篇好文章,講求的是命題立意、佈局謀篇、遣詞造句,這些與是否普教中無關。學會了「你先走」而不是「你走先」,「西紅杮」而不是「蕃茄」,分清了「孩子」與「鞋子」發音上的分別,你的語文便好了?何況這些是普通話課已可解決的問題,普通話科是目前小學和初中的核心科目。

「我手寫我口」不能解決問題,說甚麼寫甚麼,往往是組織鬆散、東拉西扯,甚至是詞彙貧乏,管你用的是普通話還是廣東話。更重要的是透過另一種語言學習中文,總會有障礙,正如《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中的說法:語言是吸收知識、分析事物、思考問題和表達意見的媒介。大部分人都是以母語思考的;若要以第二語言表達思想,便需要經過「翻譯」的過程,障礙之大可以影響學習的興趣、信心和成效。

作者:施安娜,進步教師同盟成員,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