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學期完結,希望藉此分享筆者對學校升格的見解。相信不少同學已得知珠海第一次的升格評審失敗,為什麼會說是第一次,因為校方即將就評審結果上訴,估計今年9月會再次進行評審,今次這篇文章,旨在分析珠海上次評審失敗的死因,以及這半年間校方所做的「補救措施」及其作用。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在去年11月到校視察後,認為珠海並不符合升格大學的條件,死因主要有二:
其一,收生人數持續低落,根據《專上學院條例》,在申請大學名銜前,院校須符在緊接申請大學名銜前連續兩個學年,其修讀學位課程的學生人數(相等於全日制學生人數)最少達1500人,雖然有說法是指申請年份是以2014或2015年之前的兩年,而根據教育局的數字,當時的確符合最少1500的學生人數,但自前年搬入新校舍後,這兩年間收生人數卻急跌,總學生人數已經由2015年的1503人,跌至2016年的973人,跌幅近三成半。而過去這兩年,珠海學院每年同樣預計收生1040人,但最終只分別收生169人及133人。收生不似預期,讓評審們戳中珠海的死穴。
今個學年的總學生人數,根據學生會周年大選的數字顯示僅915人,已經連續兩年未能達標,結果評審質疑有關數字時,問責之人首當其衝,必然是負責行政的副校長,據了解,有關人士解釋原因是適逢中學生人數下跌,但卻無助化解評審疑惑,令其負上「失職」的罪名。反觀本港唯一私立大學,樹仁大學2017/18的收生人數不跌反升,達948人,另一間擬升格大學的恒生管理學院收生更加高達1085人,足足是珠海的7至8倍。筆者就質疑校方根本無法自圓其說,更加不敢承認收生策略出錯。
珠海近年的收生策略不外乎廣告上的銀彈攻勢、邀請附近屯門區中小學生參觀,然後介紹冠冕堂皇的校舍,但心水清的同學和家長,依然拋不開珠海其紅色資金的標籤,以及學校彌漫一股「新校舍、舊管治」的氛圍。無可否認,一間院校硬件再好再新,但學生人數少、校舍空洞如無物、校園參與氣氛冷淡,這是一所大專應有的表現嗎?有關校方行政官僚的觀點,筆者去年11月的文章已經有所提及。
其二,亦是校方提出上訴的主要原因,申請大學名銜的其中一項要求是,獲取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評審局)院校評審資格,以證明有關院校在管治及管理、財政可持續性、學術環境、質素保證及研究能力方面,基本上已有能力達到一所大學應有的水準 。據了解,有關評審的標準是以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的水準為參照,事實上,香港本地的個別例子在國際間未必適用,皆因國外的某些私立大學,甚至會比官立大學的排名更高、質素更好,在此就不詳細列出,但若果以港大和科大的水平作參照,未免對珠海而言並不公允,既然如此,評審們好應該以本地的樹仁大學為參考對象,至於珠海是否真的可以媲美樹仁,甚至更出色,就另作他論,有心人看在眼內。而校監李焯芬得知上述死因後,就向全體教職員提出,希望珠海在上訴前,能夠盡量就評審們的建議加以改善,特別是珠海現時的學術研究能力、師資仍有頗大的改善空間,這一點無庸置疑。因應如此,校方在這半年已經默默地進行不少大變革。
首先是人事變更,現年72歲的張忠柟校長,由2003年上任至今,一直為推動珠海升格為目標,升格夢可能變得遙遙無期,校長實在難辭其咎。所以今年1月尾,傳媒報導珠海學院在全球各地招聘新任校長,找到接任人選後,張校長便宣告退休,筆者近日向張校長了解,知悉校方已經成功招聘新校長,但基於保密原則,未有透露新校長身份,估計最快會在半年後上任。
學校抱住誓死升格的決心,同一時間打算額外招聘至少一位負責研究、一位負責行政的副校長,從校網得知,校方正在招聘一名副校長(研究),雖然未至於取代現任兩位副校長,但或多或少是為了升格鋪路,而現任副校的權力亦會相對地被削弱,是預料中事。然而「高層大地震」,少不了「教職員大換血」。
以筆者就讀的新傳系而言,據了解,近日有不少換血跡象,包括有三位老師下學年不獲續約,雖然當中有兩位老師早已達65歲的退休年齡,然而其中一位老師近日被同學投訴考試安排不公,同學聯署投訴其處理手法,事件上升至系主任層面,這位老師去年更加被撤走《珠海新聞》顧問一職,今次不獲續約,實在空穴來風。不少老師被要求攻讀博士,翻查新傳系網站教職員名單,不計本身已有PhD的老師,至少3名現任老師加上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的名銜,即完成研究論文後便正式成為博士生,而離職的3位老師空缺,相信入職要求同樣為博士生,系方希望達至七成老師以上擁有博士名銜,能夠為學校多發表研究文章,多舉行研討會,以便申請教資會轄下研究資助局的資助,人力資本的提升絕對是有助升格的強心針。當然不得不談及,建築系在今年3月正式取得碩士課程認證,畢業生只要參加考試,就可以取得建築師資格,是繼港大和中大,本地第三間大專院校建築系獲專業認證。這同樣是為升格所做的功夫之一。
單單是全球聘請新校長、額外招聘副校、教師大換血,學校已經要花上一筆,更不用說校方申請上訴的費用,足足是七位數字的金額,用以聘請新一批的校外評審員。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背後就是為了珠海準備上訴「二審」,那麼究竟「二審」的成功率,或者說升格的成功率有多大呢?可以參考2006年樹仁升格的例子。
2006年,傳媒報道指雖然政府認為樹仁學院所提供的課程合資格,惟樹仁仍未解決部份問題,當中有三大問題。
- 當時四人的校董會有三人是家族擔任,故必須增加校外成員,變得更具規模;
- 是當時校舍殘舊,猶如中學,『就連正使用電腦的程式仍是 Window98,未符合大學所需』;
- 樹仁經費有限,所聘請的教授薪金較其他大學為低,亦較多60歲以上的退休教授,研究上顯得青黃不接。
雖然樹仁當時未必符合升格大學的條件,但政府為了解決副學士爆煲問題,協助本地銜接學士課程,結果同年12月19日,「香港樹仁學院」仍然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正式改名為「香港樹仁大學」。這個決定當中,也少不免考慮到樹仁校監胡鴻烈在教育界的地位。
從例子筆者可以相信,即使評審認為珠海不符合升格大學條件,但最後升格決定權仍在行政會議手上,觀乎現時珠海校董高層與政府的關係,以及在這半年間學校改善的程度。緊接樹仁,珠海這條升格之路最早由2008年已經展開,至今大學正名之心仍未熄滅,這份「毅力」,或許足以感動行政會議成員們。
由2008年至今,珠海舊生聽過無數次升格的假希望,已經拖延、甚至欺騙珠海同學十年,校政透明度至今毫無改善,升格事宜同學蒙在鼓裡,甚至連學生會都對校政不瞅不睬;另一方面,新傳系2015年經過公投後,近兩年課程已經進行改革,但名氣早已大不如前,學系競爭力同樣走下坡,已經被建築系趕上,取代成為珠海皇牌大系。筆者曾笑言,新校舍建築上採用不少玻璃,但卻欠缺打理,殘留不少污漬和灰塵,影響視覺,偶爾見到這塊塵封的金漆招牌被視為驕傲,就不禁冷笑一聲。
大學之道,是珠海學院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