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別以消費心態看教育

教育局最近公佈有關處理因適齡入學人口下降而導致縮班問題的方案,引起社會各界的議論。這個問題的複雜性並不下於任何一件社會事件,亦不可能有一個面面俱圓的方案,必須找尋一個社會各方面皆較易接受的共識,不致影響學生的學習。政府的方案孰優與否,社會仍在討論,但要注意的反而是一些家長對於教育的消費者心態,對老師、對學校皆不公允,社會亦有必要好好反思。

報載有家長認為辦學「即係好似餐廳咁,有啲餐廳排晒隊咁多人爭,有啲就冇人去食,咁隔籬餐廳好生意,唔該你 cut啲枱啦,俾啲生意我做?冇可能咁做。」這番話完全顯露了這位家長對於教育的消費者心態,也踐踏著老師、學校在培育下一代的努力。到餐廳去消費,主動權完全在消費者,因此大家可以選擇排隊,這是市場定律,只要你願意排隊,總有入座的時間。但是選擇學校除了家長、學生有權之外,還有眾多機制包括學生成績、派位的隨機性等,不是願意排隊就可以入讀心儀學校。胡亂把教育比喻為消費行為,對教育界是不公道的。

學校沒有好壞之分。甚麼是「辦得好」的學校?在家長眼中而言,就是在公開考試有好表現的學校,反之就是差學校。然而,別忘記,在公開考試有好表現的學校,學生大多是升中成績本身已經較好的一群,他們經過學校的栽培,取得理想成績是理所當然的。在家長眼中所謂辦得差、「要cut」的學校,往往就是那些所謂「第三組別」學校:以取錄升中成績較低的學生為主的學校,這些學校的學生,學術根基較弱,即使學校老師們已竭盡心力,當他們要與全港學生在一個單一的評核機制下競爭,他們仍是處於劣勢。當這些學校的學生公開考試成績有欠理想,就被標籤為「差學校」,惡性循環下,這些學校就成為不受家長歡迎的學校了。

然而,這是不受家長歡迎的學校是否就是「差學校」?我敢說,這些學校的辦學質素、教師對於教育的承擔、辦學團體對於學生的不離不棄,是絕不下於家長眼中的「好學校」的。我們必須承認,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能力在學術方面表現出色的,但這個社會的價值,已經被扭曲至學術能力等於一切,抹煞了很多孩子發展的可能性。再加上一些家長的教育消費心態、社會對於所謂教育「市場」的迷思,都令教育界疲於奔命,教師欠缺空間,最終受害的仍是學生。

對教育界多點體諒,多點了解,相信也能令社會整體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