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知識型社會的需要,無可置疑,利用評估協助學生學習,並作為質素保證架構的其中一部分可謂大勢所趨。根據學者吳宗立(2000)的說法,學校定期進行自我評估有助自我更新,並可在檢討及修正過程中加強校本管理。教統局質素保證分部於2006年的報告亦借用英國劍橋大學的John Macbeath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完善和加強學校自評和外評「有需要持續進行」。事實上,經過多年運作,香港教育界亦建立了一套表現指標架構,而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亦是其中一項常用的評估工具。
可惜的是,歷經多年運作,TSA本身亦出現異化。因為強迫學生過度操練而引起的社會反彈,令本身只是中性統計工具的TSA失去原有的公信力,而目前教局選擇不公開成績或其餘種種應對措施根本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但未能解決初小學生過度操練的問題,更進一步削弱TSA的功效,例如學校根本無法得悉成績,試問如何進行改善?
更嚴重的問題是,面對TSA掀起的巨浪怒濤,教育局竟然將矛頭直指學校管理層及老師,試圖誤導公眾,令家長以為導致現時操練過度的罪魁禍首是緊張學生成績的教育界人士。若非不少現職老師及退休校長,包括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及梁紀昌在傳媒挺身而出指證教育局官員會因TSA成績向校方施壓,恐怕教局的託辭亦可蒙混過關。
無可否認,TSA問題的確揭示了目前教育界的確出現很大的問題,亟待自我完善,而根據「校外評核對香港學校透過自評促進改善的效能研究」報告書的建議,目前學校外評主要集中「在三份重要文件,即學校自我評核報告、學校表現評量及持分者問卷調查結果」。換言之,學校質素保證之大方向,將內評意識融入學校恆常運作成為學校質素保證的發展方向,而非停留在外評帶動校內自評的層次。更重要的是,由於每所學校的校情不同,並無一套通用的章則制度可供參考,而不少論者指出校內的專業自發力量才能真正促進學校發展,校外的壓力絕非提升質素及導向改革之最有效方法(胡少偉、李傑江,2005),故TSA一類評估工具只宜用作參照體系而不應視作衡工量值的指標。
教育工作不是工業生產,教師同學生皆非工具。若然無法找出導致操練的元兇,無法想出有效改善方法,就應該以學生的幸福為前提,先暫停TSA再作檢討。畢竟,暫停TSA,失去的是一堆統計數據;不暫停TSA,我們還要犧牲多少學生的童年!?
為解決目前TSA帶來的爭議,我們進步教師同盟有以下建議:
1. 呼籲學校停止任何形式操練,教育局有責任監察,並設諮詢熱線供家長及老師查明,避免出現反教育的情況。
2. 即時暫停小學階段的TSA,立即組成具廣泛代表性及有公信力之委員會檢討現有機制,成員必須包括學者、前線教師、教育關注團體代表及家長。
3. 教局必須保證,日後所有評佑不會用作資源分配之用,包括派位或縮班,教育局官員亦不會利用有關數據作分析研究以外之用途,以減少疑慮。
(完)
(原文載於進師盟網頁)
(相片來源:香港考試及評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