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大陸教師到英國交流並試教學,遇上學生秩序不好,課後結語是大陸教育制度比較好,不用花時間和精神在課室管理上。甚麼是教育?這是個經常被香港人忽略但又值得深思的問題。
早前遊英,看了兩齣戲劇: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和 Billy Elliot。前者是音樂劇,改編自英國著名兒童故事作家 Roald Dahl 的同名作品。Roald Dahl 有很多家傳戶曉的作品,例如 Fantastic Mr Fox、Matilda 和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 等,本本都天馬行空,是小孩子睡前父母講故事的好題材。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故事主人翁是一位小孩,出身貧困,經過一番奇遇最後成為朱古力廠的負責人。這個創意無限的故事希望小孩子明白知足、關愛、與人分享和創意的重要,也同時提醒成人寵壞小孩會造成貪心、好勝、刁蠻和好勇鬥狠這些惡果。整齣劇用了很多特殊效果,歌曲繞樑三日,幾位小演員在成年演員當中毫無遜色。
Billy Elliot 是齣歌舞劇,改編自一齣贏過很多世界獎項的英國同名電影。故事背景非常寫實,主人翁亦是一位小孩,出生清貧礦工家庭,自小喪母,由年紀老邁的祖母、粗豪的父親和已經出身的哥哥帶着。時為保守黨執政,礦工罷工,當時的首相戴卓爾夫人強硬處理危機,警察和工人經常對峙街頭。在這種紮實硬朗的時代背景,Billy竟然喜歡跳芭蕾舞,更希望考入皇家芭蕾舞蹈學院,當中出現的衝突矛盾可想而知是何等厲害,故事就是要告訴大家做人必須忠於自己。整齣劇有相當多的群戲和走位,一眾演員非常有默契,而小主角更是光茫四射,演內心戲動人,唱歌悅耳,跳 tap dance 有勁度,跳芭蕾舞更是技巧出色,在台上完全渾然忘我,獲得全場站立鼓掌致敬。
兩齣戲劇都是看平日夜場,觀眾除了成人還有很多小孩,最小的才不過幾歲。所有觀眾十分聚精匯神,但成年觀眾不時瞄一瞄身邊同行的小孩,檢查小孩的反應,看到小孩開心肉緊,會心微笑再轉回舞台上去。欣賞 Billy Elliot 時碰巧身旁坐着一位祖父帶孫兒來看劇,孫兒年紀約10歲,比主角小。開場前放下隨身物品,祖父便帶孫兒到四周,向孫兒展示現場樂隊、劇院的內部間格和裝潢,回到座位又輕聲提點孫兒一些欣賞戲劇的禮儀,這位小男生雙眼烱烱一副眼界大開的模樣。
英國有很多兒童故事。Beatrix Potter 寫信給小姪兒索性寫故事,後來出版成一系列 Peter Rabbit 與朋友的故事,適合年紀較小的小孩,主旨大多是大自然的可愛和每人都有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Lewis Carroll 遊牛津,得到靈感寫了荒誕體裁的《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愛麗絲夢遊仙境)》,當中有很多兒韻,小孩子可以練習聲韻,也明白到夢想的重要。在牛津,J. R. R. Tolkien 和 C. S. Lewis 鬥寫故事,你一篇我一篇。
結果Tolkien寫了《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系列,自創了精靈語和侏儒語,是語言學的研究例子。至於Lewis,他寫的《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納尼亞傳奇)》系列也充滿創意。還有 J. M. Barrie,他寫了短篇故事,集合改成舞台劇,後來再改編成書的《Peter Pan(小飛俠)》,講述一個選擇永遠不長大的小孩如何對抗永遠受困於生活和夢魘的成年人 Captain Cook。近期當然是 J. K. Rowling 的《Harry Potter(哈利波特)》系列啦!
啟發小孩創意或者以小孩做第一主角的故事和電影在英國不勝枚舉,竟然還花心思去改成有歌有舞的舞台劇,小孩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何等重要!而長輩帶小孩入場欣賞這些戲劇,花時間跟他們一起經歷和感受,從旁輔導,更是令人尊敬。這種對小孩在社會層面和文化層面上的關注,不是教育是甚麼?
教育不單只在課室發生,教育是生活的一部份,不可劃割。文學上要有小孩的題材,藝術上要有小孩的題材,文化活動上要有小孩的題材,生活上更要關注小孩。拘泥於課室之內或者諸如協作教學、活動教學、資訊科技等形式,算甚麼高層次的教育?即使發生在課室四壁之內,教育並不是順利把要教的講完,重點也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教師不是教書而是教人。
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堂課教不好,總有些原因,但學生絶對不是唯一的原因。有說教學相長,教師雖然學識和閱歷比學生略多,但很多時被所見所聞限制,相反學生沒有這種限制,有時想法和提議更見創意。學生的幹勁,也是教師的一份動力。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啟蒙者,除了言教也需身教,站在課室裡,其實也只不過是學習上的前輩而已,應該展示給學生如何應付工作上和生活上的難關。
每位學生都令老師百感交集,但每天看到他們,像英國人把教育小孩如何融入生活層面一樣,是一場又一場的驚艷。
作者:陳為建,進步教師同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