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六學生一走,便病了,本來以為今早起床,已可精神奕奕地上班了,誰知卻腳步不穩,天旋地轉,唯有繼續躺在床上,然後給了學校電話請假,同事問有要交代的嗎,我在神智未清下講了一句:今天沒課才敢請假。
掛了電話,再睡,醒來,想起了自己的這句話,「今天沒課才敢請假。」為甚麼是沒課才敢請假﹖真的很忙呀,這大概是當老師的難處吧,尤其是語文教師吧,缺了一天課,可能便要追幾天才追得上吧,我們總有進度要趕,總有改不完的作業,還有面對各種問題的同學要見,還有……那已是閒情吧,是奢侈吧,期望可以有和學生聊聊的時間。
教改也許曾經給我們希望,2000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 提出了『改革入學機制及公開考試,「拆牆鬆綁」,創造空間 』是改革重點,說是要「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去發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讓前線教育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間實踐自己的理想,辦好教育。」,轉眼15年過去了,公開考試是改革了,可是文憑試下,真的為師生「拆牆鬆綁」了嗎﹖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只知道有許多的校本評核,只知道要練習五張試卷,已足以令師生疲於奔命,都說中文卷是「死亡之卷」,誰敢怠慢﹖文憑試擺在面前,我們都得追追趕趕,豈敢落後﹖
想一想一天的工作,踏進校門,準備上課的材料,鐘聲一響,上課、下課、上課下課;小息,常常有學生來找;午飯時間,練習口試;放學,補課;學生走了,改作業,或是大包細包的把作業帶回家繼續改、改、改;若考試來了,出卷、改卷;還有,課外活動;還有大大小小的會議。日復一日,就是趕。
你會說,備課呢﹖對呀,備課呢﹖回家做,星期六、日做,這一部份的工作,常常被忽略了。若說要「讓前線教育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間實踐自己的理想,辦好教育。」這個部份是很重要的,教師的工作,可不是只是上課的時間呀,不是有人提及班師比嗎﹖認為應把這些工作都計算在內。教師有空間做備課的工作,而不是只依賴教科書提供的材料,備課應是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讓教師可實踐理想。或者有人說,不是每位教師都會利用這些時間來備課,敢問「辦好教育」的政策,是為了防止可能躲懶的一小撮,還是為了讓大部份的、願意把教育做得更好的同工有更大的空間﹖
關於班師比的計算,可參考戚本盛《班師比的計算基礎》
作者:施安娜,中學教師,進步教師同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