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e是一位在英國土生土長的華人 (British born Chinese,俗稱BBC)。
英語成為香港法定語言已超過150年,學生從小便學習英語。即使如此,由於絕大部份香港人的母語為廣東話,本地小學校園主要都是以廣東話為授課及溝通語言,學生甚少需要應用英語口語,港人自小從課堂所學的英語(俗稱「港式英語」)難免帶有強烈的港式口音。老師跟學生都說港式英語,已變成香港本地特色。不少港人以為,港人之間能聽懂的「港式英語」沒有問題,但在與歐美人士溝通時,對方卻聽得一臉茫然。這樣的英語能力,真的已經夠好了嗎?
華人面孔操英式英語乃驚喜?
Julie是一位在英國土生土長的華人(British born Chinese,俗稱BBC),雖長着一張東方臉孔,但其母語可算是英語。1997年來港定居前,她的中文並不流利。初來港時,Julie在一間酒店工作,透過電話用英語跟客人進行預約,不少客人到酒店看到她後向她表示,很驚訝在電話中操英式口音的Julie原來是一位華人。Julie一開始也不覺得自己有多特別,但是愈來愈多外國客人跟她說:「沒想到華人能說英語說得這麼好」,她才開始留意到自己所說的英語和普遍港人所說的有所不同。
港人主動跟BBC說英語,BBC卻寧願說廣東話
自回港工作後,Julie不時聽不懂港人說的「港式英語」。「我也曾在寫字樓工作,遇上一名中年男士跟我說『Fet過嚟』。我不斷在想甚麼是『Fet過嚟』,我以為他在說廣東話。我再問一次,他竟然開始生氣。不知道他是太忙碌、還是不忿被質疑。」後來問其他同事才知道原來那位男士想說的是英文「Fax」。Julie笑言剛回流時,曾有港人知道她是「竹昇妹」,主動提議跟她說英語,她卻聽得很辛苦,心想:「不如你說回廣東話吧!」
Julie又稱,港人在唸人名時的錯誤讀音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例如「James」錯讀成「gym-s」;「那位同學被稱呼成gym-s足足三年,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中文姓氏『詹』呢。」她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取一些連自己都不會讀的英文名字,例如將「Chloe」讀成「COLD-兒」,更有人堅持將自己的英文名「Zoe」讀為「ZOO-兒」。「那是你的名字、你擁有的,你說該怎樣讀就怎樣讀吧。但Zoe是一個傳統名字,正確來說應該讀/ˈzəʊ. i /,而不是『ZOO-兒』,又不是動物園。」
老師也發錯音 隨時「誤人子弟」
Julie在香港一所大學修讀英文學士期間,發覺某些講師的英語發音怪怪的:「那位教授說英語時把每一個音節全分開來讀,沒有連音(Liaison)、聲調(Intonation)沒有變化,同學卻很喜歡,認為這樣發音聽得清楚明白。我覺得另一位教授的英語發音更好,其他同學卻不同意。」
Julie回港後再進修取得教師資格,在學校代課時發現其他老師的英語發音也有錯誤。「比如『tear』作為名詞及動詞時的讀音並不一樣。有次我觀察同事課堂時發現,他誤把名詞 /tɪə/ 讀成動詞 /tɛə/。」由於當時正在觀課,Julie並沒有馬上糾正對方,而是在下課後告知該同事。至於該同事到底有沒有再跟學生糾正『tear』的發音,就不得而知了。另外,她亦曾聽過有一位地理科老師常常把「usually」唸成「urally」,實在令人難以想像,但她沒有指正他,只為他有資格用英語授課感到詫異。
令人擔憂的香港英語教育
一次代課期間,Julie無意間向一群中三同學談及元音弱化(Schwa)及連音(Liaison)等問題,以「A piece of cake」為例示範英國人和港人的英語發音差異。同學都覺得很新鮮,聽得津津樂道,認為她的發音很悅耳、很地道,跟他們一貫學的很不同,更主動要求她繼續講解。可惜教學日程緊湊,Julie根本沒時間作進一步解釋。由此可見,香港主流教育下的英語語音教育十分不足;即使本港學生能在公開試中的英文科取得不錯的成績,也很有可能只是精於書本閱讀及考試,而非聽力及口語的溝通能力,也不一定能說流利的英式英語。Julie憶述,她有一位成人學生聽不明白她說「a part of it」這句由四個極為簡單的英文字組成的片語,以為是一個由「apart」開始的一個英文字。顯然地,他聽不懂「part」跟「of」之間的連音及元音被弱化的「of」。在發音方面,那位學生會把「lovely」讀成「la-fu-ly」。
港式口音『餘毒』未清
曾在美國工作的黃先生也表示同意Julie的觀點。黃先生當年因長期收聽香港電台英文台、聽英文歌及在美國跨國公司工作多年,自問說得一口流利英語、能操英、美口音及掌握英文語法和大量的慣用語。然而,他偶爾還是會衝口而出,說了錯誤的英語:「有次我想說『discussed』,外國人以為我說『disgusted』。經提醒後,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不小心把『ed』(/t/ 音)讀成『ded / ted』,變成加多了一個音節。在知識層面上,我當然知道不應該這樣讀,但當時卻不經意就犯了這個港式英語的通病,這也許是因為我在香港接受過的主流英文教育的『餘毒』還未清吧。」
港初中女生的英語 13歲時竟較6歲時差
十三年前,黃先生的獨生女兒出生,自此,他常以英式英語跟女兒對話。女兒在上小學前已經時常觀看英語卡通及電影,本來就能說簡單而標準的英式英語。女兒在香港上小學後,連續一年級、二年級都代表學校參加英語朗誦比賽,可是,其英語竟然日漸退步了。「她小學一年級時,能發現學校老師的英文講得不夠標準,例如『Shrimp』中間的『i』本為短元音 /ɪ/,老師卻讀成長元音 /i:/,變成了『Shreemp』。女兒舉手嘗試作出糾正,老師卻竟然回答她:『都差不多而已』」。今天,女兒已成為初中生,黃先生竟然開始聽不明白女兒說的英語:「她的發音愈來愈不清晰、不標準,字間及整句之間的輕重緩急亦逐漸消失。」目前,黃先生計劃即將送女兒到外國升學:「不想她繼續被香港的英語教育污染。」
資深教師女兒需掩住耳朵上課
談及外國升學,在港土生土長的Katie現正在英國升讀大學。其母親Sally表示,女兒自小便聆聽很多英語兒歌和觀看英、美電影。就讀小學時,她已發現身邊的同學的英語讀音不正確。到了中學,甚至發現有幾位老師的英語發音錯漏百出。及至高中,她甚至上課時會掩著耳朵,不想受老師的港式發音所污染。
Sally本身也曾是教師,擁有十多年在港教學的經驗。據她所知,有些本來在香港中學文憑試(DSE)英文科考試成績不俗的同學,到英國升學後竟也應付不來,無法完成學位。Sally說:「因為香港學校的英語老師大部分母語都不是英語,難免會有港式口音。香港學生在中小學十多年間長期浸淫在港式英語的課堂中,到了歐美國家讀書的時候才發現,根本聽不明課堂上的講學,學習當然有困難。」Sally深明白學校老師的英語質素也有參差,特別是口語能力:「在沒有英文科老師基準試的年代,當有學校欠缺英文教師,便會叫一些教授其他科目的老師兼教英文科。可是,這些老師的英語語音知識貧乏,部份更從未學習過基本英語語音。」由此可見,老師的能力對於學生的英語學習,特別是聽說英語的溝通能力,確實存在不少的影響。
不少港人以為「港式英語」沒有問題,港人之間能聽懂便可
由以上種種例子可見,現在普遍港人的英語發音,的確跟英美標準相去甚遠。成年人在進入社會後,因面子問題,即使說錯了英語發音,同事們或朋友知道也可能不敢或不會糾正,錯誤發音容易一直錯下去。
其實,上述由Julie所提出的港式英語與英式英語發音之間的差異只屬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其他的差異未被提及。若非由歐美人士或如Julie等BBC指出,恐怕一般港人仍一直以為,「港式英語」沒大問題,而不知道英語母語人士其實聽不懂。
香港大學副教授、言語科學實驗室主任吳民華博士指出,學習英語的目的本該是與外國人溝通。
最後,引用香港大學副教授、言語科學實驗室主任吳民華博士的一番話:「很多時候,歐美人士其實聽不懂港人之間互相能聽懂的「港式英語」。我們是否忘記了學英語的初衷和最終目的其實是要跟外國人溝通呢?若學習英語只為跟香港人溝通,那麼說廣東話便可,根本不需要學習英語,更沒有需要說港式英語。因此,港人學習英語的目標應該定得更高一些,不滿足於只會讀寫,還得學習好語音知識,掌握地道的發音,讓自己隨時隨地都能說出一口正宗的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