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概念」

通識科十分重視「概念」, 概念詞往往成了文章品質的指標。這種通識文化, 使有關知識注定流於「概念」的層次, 令知識得不到發展和反思的根基。而且, 過份重視概念詞, 反而沒殺了通識裡的文學元素, 使表述限於量化層面。

通識科的所謂「概念」往往在缺乏根基的情況下教授, 教程內有關意識形態及歷史教育相對薄弱, 使各「概念」的源由不清, 又使學生對其的推測能力低。舉青年政治參與為例, 教程以個別事件作為切入點, 如天星及高鐵等, 然後真接以因素(factors)的方法分析參加者行動的原因, 他們的表達是否可取及影響等。青年政治參與這個概念, 教程只橫向地了解, 過份聚焦於現況, 欠缺對其源頭的尋索。
既然如此, 學生對於「概念」的掌握是不完整的, 因為沒有發展的脈胳, 學生不單沒能抓住事物在時間推展中的意義, 以及它與社會的關係和互動。

再以青少年政治參與為例, 教程沒有從香港新社運的起源探討, 直接切入到高鐵的複雜議題。結果是, 當同學回答問題時, 往往只懂得以因素方式作答, 並沒有把多個與議題有關的「概念」組織起來, 如本土價值, 官商集團等, 構成論點。例如追溯參加原因, 只會答朋輩、傳媒等通識「通用的概念詞」而非上述真正涉及議題的概念, 可見概念詞是穩取分數的工具, 而不是知識的匯聚詞。亦由於學生並不了解「概念」的脈胳, 故估計影響的題目, 就顯得短視。

通識中的「概念」教學方式亦使評論和反思受阻。以下以中國內地的戶籍制度為例, 教程以戶籍制度為「概念」重點講解, 對於其中的內容及對各持份者的影響, 學生是相當熟識的。 但由於通識科的「概念」止於一個個別概念, 對於其他相關知識經常不予講解, 所以造成學生評論和反思受阻。其實戶籍制度的評論可以相當多元化, 不是只有收入, 教育或醫療之類的「通用的層面」,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觀點, 但教程並沒引導向這止方向:
- 戶籍制度是否違背「無產階段領導」的社會主義原則?
- 一孩政策下, 多生小孩在戶籍制度是怎麼辦?
- 其他農業國家的戶籍制度也沒有在農民和工人之間劃出差異性鴻溝吧?

而且概念詞在文章中的運用, 直接取締了以文筆及文字分析力構成的連綿論證, 亦不能以描寫作為批判支撐, 使通識遠離人本, 議題的人性面被遮蔽。

by Van@DreamCha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