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育界:中中變「四人的士」

   有教育界人士狠批,「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會令香港教育發展「徹底退步」,而3項所謂量度成為英文中學的客觀條件亦只是「偽科學」的工具。他們又批評,目前的諮詢文件將中文中學置於「4人的士」的位置,中中早晚會因市民「愛坐大車」的心態而遭淘汰。

人人坐大車 遲早淘汰

 多名講者昨出席港台政黨論壇時均認為,新中學教學語言機制會令本港教育退步。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曾榮光更批評,3項成為英中的客觀條件,包括學生水平、教師資歷及學校支援措施,其實是「偽科學」工具;但遺禍最深的該是每6年檢討學校使用英語還是母語的機制,會令英中及中中均造成「震盪」,為「轉車」一事造成壓力。他認為,當局應對學校信任,不要製造出「互相仇視、踐踏的分化局面」。

轟客觀條件「偽科學」

 他認為,政府若有意推行母語教學便應如新加坡般,以政策強迫學校使用母語。曾榮光續說,現時香港學生越近畢業越多接觸雙語教學,政府應考慮慢慢由初中開始,由母語漸次轉為中、英語或母語、普通話及英語,過渡至雙語或三語環境之中。

 曾榮光又批評,工作小組主席田北辰沒有考慮政策配合社會脈絡的效果,同時又指責家長、僱主等要求英語教學是不理性的行為,活像「在缸瓦舖內打爛所有缸瓦,反指『誰叫你的缸瓦咁易爛』」。

喻田「打爛缸瓦還發惡」

 中文中學聯會執委兼培正中學校長葉賜添表示,中中只有3成時間發展英文,當局應考慮中中及英中「不分家」,共同發展兩文三語。他又指,中中在「唯英中是好」的家長觀念下,將會受到歧視,標籤效應將會加劇。

 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工作小組成員戴希立重申,有必要將中中、英中分開,現階段要一刀切推行母語亦不可能。但他認為,中中若能好好使用15小時的延展性英語教學時數,同樣可以提升學生英語水平。

文匯報記者郭嘉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