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育全球化正在中國進行

   自從中國加入世貿協定之後,貿易全球化迅速幻化為一個惹火的中國女郎,法國傳媒不約而同指着她穿的花襯衣、牛仔褲、棉織襪和皮鞋,還有裏面的T裇、胸圍和內褲,口中念念有詞:中國加易地生產(delocalisation)等於西方災難……。

  其實就在同一時候,另一個更重要的全球化正在密鑼緊鼓進行,「易地教育」把一批又一批中國留學生帶到西方,又從西方帶來一批又一批教師,其影響力遠超堆積如山的成衣或者紅酒集裝箱。

留學生絡繹於途

  法國傳媒的報道和評論並不多,至少有兩個原因。首先,和貿易比起來,教育全球化並非新生事物,二十世紀初法國就接待過大批的勤工儉學的中國學子,又在中國創辦過北京中法大學和上海震旦大學。其次,在目前易地教育潮流中,中國處於有求於人的被動地位,主導權仍在西方手上,無論從短期的經濟進賬(學費、教師薪酬),或遠期的收益(知識傳播,文化和政治影響力),西方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做生意方面,法國人常常給人一個慢三拍的印象。但是一涉及文化和教育,反應倒相當快。以接待中國留學生為例,德國是歐洲最早向中國開放的國家,九十年代就有大批中國留學生湧至,據說因為入門欄桿設得很低,尤其沒有語言水平試,可以到德國後才學德語。其他國家都不敢這樣做,怕招來以讀書為幌子的黑市移民。德國人不怕,因為這個民族一絲不苟,一旦發覺來者目的不在書而在歐元,立即下逐客令,毫不手軟。

  法國很快就發現鄰居門前車水馬龍,立即改變政策,規定只要學習法語二百小時,通過要求很低的語言水平試,加上法國學校發出的錄取證明便批准簽證。法國大學先天不足,吸引力遠不如英語國家,不僅多了一道語言障礙,而且在世界上名氣不大(不等於教學水平不高)。但因為中國要留學的學生很多,結果還是吸引了一大批,二○○一年人數達到八千人,打破歷年紀錄。這個政策原訂試行四年,現在早已過期,但蕭規曹隨,至今繼續執行。

  費用便宜是法國學校的最大賣點,因為公立大學只收取象徵式學費,每年不超過二三千(港元,下同),比國內更少,即使私立學校,最高不過八九萬,比英美低很多。由於法語在中國不普遍,能夠直接進入公立大學的人很少,進了也無法讀下去,大部分人必須先經語言班。語言班成了搖錢樹,公立大學的收費也在五至八萬之間。

  不過中國人熟習「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人來到法國後,犧牲已繳交的訂金(兩三萬),另找收費廉宜的語言班(例如教會學校)。在留學生中,這已是公開的秘密。

  留學法國熱潮最近兩年有降溫之勢,去年人數只有五千多人,法國人開始有點惴惴不安了。一方面,過去經驗證明,留學生回國後常常成為企業甚至政府要員,對法國貿易及外交有莫大好處;另一方面,法國人很欣賞中國學生的數學才能,正好用來填補本國缺少的工程技術人才。

吃香的洋文憑

  留學生數字下降,不是法國學校的錯,也不是法國的獨有現象。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國內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大學招生名額大幅度提高,出洋留學的需要不如過去那樣迫切。另一個理由是最新興起一股潮流,洋大學湧來中國頒發洋文憑。不必放棄香軟的大米飯去啃硬麵包,足不出國門便可獲得萬里外的文憑,何樂而不為?

  這股熱潮的始作俑是商科MBA,除了大學生希望得到這張就業通行證外,還有大批來自社會的成功人士返回課堂。其中包括一夜成為巨富的生意人,希望學到改善企業管理的錦囊妙計;有上市企業的高級行政人員,將來名片上可以多印一道名銜;還有最近出現的新學生,由外資企業保送來進修,因為洋老闆經過幾年摸索之後,發現從本國招募高級行政人員,薪金既高,又常常入鄉不知俗,「水土不服」,不如培養中國僱員,事半功倍。

  中國大學和外國大學進行合作有年,最初是學術交流、師資培訓和學生互換,這在西方也是十分王道的做法,無足驚奇。後來慢慢出現新事物,中國大學提供條件(主要是場地),協助洋大校「易地教育」,在中國開設「分店」。開路先鋒是西方常見的學店,打着似是而非的招牌,以西洋文憑作招徠。後來有些正式大學也走上這條路,派出老師輪流到中國上課。課程除工程、電腦等外,仍以商科為主,因為學生最多,而且可以收取可觀的學費,不少人回去向企業報銷,短短幾個月的課程,學費以十萬計。當然,中國大學要分洋學堂一杯羹(一般三七分),雙方皆大歡喜。

老師資源不成問題

  這種「分店」在法國從未見過,而中國大學「摸着石頭過河」,喜歡同時和不同的學校簽約,好像食店街一樣,一開就是十家八家。可惜合作者常常良莠不齊,有些所謂學校在本國只有一張商業登記而已。名牌學校大都珍惜自己的金漆招牌,不肯在同一條「街」開張,寧可賺少一點錢,只和主人一起合辦課程,而且要求只此一家。

  這種新事物會否持續下去,或者擴大發展為外國大學,尚沒有人敢預言。但目前對中國和西方來說,都是好事情,西方教育力量游刃有餘,老師資源不成問題,也能帶給中國一些最新的學術信息和教育方法。據傳媒報道,法國老師很喜歡到中國上課,除了滿足桃李滿天下的心願外,有時還能借機會替自己的研究項目收集資料。

  中國方面,學生固然有收獲,大學本身除了經濟收益外,還可以從旁學習模仿,有些已學會和合作者訂約,要求同時培訓中國教師。持之以恆,說不定有朝一日,中國大學會到西方開「分店」。

劉志俠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