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明日教協發動大示威,要求小班教學。教統局連日發動宣傳機器,高官親自為文,希望阻遏示威聲勢。
------------------------------
[原題黑體]
「小班」易講難通
自去年九月起,教統局為三十七所小學,在中、英、數三科進行小班教學提供支援。因此,我有機會到不同的學校觀課,與老師們一起探索如何善用小班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下面記敍我到學校觀課的情況。這是小二級的中國語文科,老師以去年南亞海嘯為題,搜集了大量剪報、圖片及地圖等資料,詳細解釋這次大災難對不同國家地區的影響,展示新聞照片中災場滿目瘡痍的情景;並要求學生就着這些情景,運用所提供的相關詞彙,練習口語。
教學策略主宰成敗
接着老師將全班二十餘位學生分為四、五組,並要求學生於討論後,每組派同學作報告。我從旁觀察,發覺班上雖然在進行分組討論,可是卻未能照顧差異。各組都有比較聰明的同學,很快便能根據指示流暢地說出一些有意義的句子,也有學生只在私下談話,更有一、兩位同學在整個過程中默不作聲。
我走到其中一組,問一位表情腼腆的孩子:「你知道大家在討論甚麼?」這位看來性格內向的同學起初沒有作聲,組內一位同學說:「他總是這樣的,從來不參加討論。」不過我沒有放棄,給了他一些提示及鼓勵。他終於開口:「我們在作句子。」「那麼,你覺得我們應該如何幫助災民?」「我們要用愛心關心他們,捐錢幫助他們。」然後,我就說:「你也有自己的主意哩!」於是,這位一直沉默的同學就這樣開始參與討論。
這是一次很好的經驗,從構思、準備教材到分組、引導學生思考及小組討論的安排,都看到老師的心思。老師反思後提出,如果能更好地分配組員的角色,讓表現較佳的學生,幫助能力較弱的同學投入參與,則可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
這次觀課亦讓我體會到,若老師未能充分掌握及運用適合的教學策略及技巧,小班只會徒具形式而沒有實效。
總結接近一年來的經驗,大部分老師都樂於花上心思,備好每一課,並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習。但掌握及運用小班教學策略是一門不可一蹴而就的學問;是需要經過不斷探索與嘗試,反思和提煉才能精進的技巧。我深深感受到,在推行小班教學上,老師對專業支援有極大的訴求。
研究再一次顯示香港的教師是努力的、是樂於學習的、亦是願意朝向更專業的方向發展的。他們不會滿足於單單減少班額,更希望掌握各種教學策略,令自己的專業成長,也令學生學得更好。
耐心愛心探索優教
事實勝於雄辯。事實告訴我們有需要進行小班教學研究,事實告訴我們小班不會減輕教師的工作量,事實告訴我們小班不一定等如優質教育。
我們非常重視小班成效的評估。我們會以統一的中、英、數測驗和學生問卷,評估學生在學科知識、學習態度和情意發展各方面的表現。我們亦會透過有系統的課堂觀察,記錄及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我們亦會進行個案研究,以找出促進學習成效的因素(包括教學策略和其他支援措施)與班額的關係。
根據我們視學的觀察,如果沒有校本專業支援的配合,老師在欠缺成效的教學方法上虛耗,只會事倍功半。精進教學技巧,以發揮小班教學預期的效果,是一條要以耐心與愛心來走的路,我們希望能與各位同工並肩前行,從旁提點,一起探索
黎劉瑞娟 教育統籌局首席教育主任
星島日報
2005-05-07
---------------------------------------
教局指37校試小班效果欠佳
教育統籌局去年9月起於37間小學推行小班教學試驗計劃,教統局初步觀察的結果顯示,教師仍然未能照顧小班的學習差異;教師若未能運用適合教學技巧,「小班只會徒具形式沒有實效」。有參加小班試驗的學校校長批評,教統局若對小班已有既定立場,研究與否都沒有分別。
校長質疑有既定立場
教統局首席教育主任黎劉瑞娟昨日在專欄「局中人語」(全文刊B16論壇版)撰文表示,曾到過推行小班教學的小二班級觀課,發覺班中分組討論時,未能照顧學生差異,部分學生一直默不作聲。她表示,大部分教師樂於花心思備課,但掌握小班教學策略不能一蹴而就,「事實告訴我們小班不一定等如優質教育」。而教統局將會以統一的中英數測驗、學生問卷、課堂觀察和個案研究,去評估小班的成效。
聖公會日修小學正利用教統局資源,推行小班教學試驗。該校校長林湘雲表示,教統局已派員到校觀課6節,她認為當局評估方法未夠全面:「教統局只重視中、英、數的教學成效,6節課能看到什麼?學校觀察小班幾個月,難道不比觀課6節更準確?」他認為,如果教統局早對小班成效下了結論,研究與否都無分別。
明報
2005-05-07
-----------------------------------------------
教局︰欠技巧 小班徒具形式
面對教協本周日發動遊行,爭取小班教學,教育統籌局官員連續第二天發表文章,力言若老師不懂及運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小班教學只會徒具形式。
頂尖學校 平均32人
教統局又主動提供資料,謂本學年全港主流小學開設的一萬三千多班中,三千七百多班的班額是30人或以下,其中一千三百多班的班額是25人或以下,已接近小班,但小班不一定等如優質教育。
教統局引用03年香港學科測驗數據分析,指全港成績最高的一成學校中,平均每班人數是32人,83%的班額是32人或上;成績最差的一成學校,每班平均人數是26人。
繼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後,首席教育主任黎劉瑞娟昨在局方網站發表文章,謂去年9月當局在37間小學的中英數推行小班教學研究,她去一間學校的小二中文科觀課,老師以南亞海嘯為主題做分組討論,但她發現教師未能照顧學生差異,有些同學可以很快按指示流暢地說出有意義的句子,有些卻默不作聲。
小班教學非優質教育
故她指出,若老師未能充分掌握及運用適合的教學策略及技巧,小班只會徒具形式;小班不一定等如優質教育。
不過,參加研究計劃的聖公會日修小學校長林湘雲指出,研究計劃本年只在小一舉行,黎劉瑞娟參觀的小二班,根本不是試驗班級。
他稱,有些教師未能發揮小班教學的空間,乃因他們受訓時,沒有相關訓練,但以他去其他學校的觀課經驗,教師經指點後,個多月後判若兩人,足證本港教師質素不差。故他認為,教統局毋須等待三年研究結束後才推行小班教學。
資小抨教局資料片面
身兼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的林湘雲認為,教統局提供的資料片面,應同時公布全港成績最高的一成學校中,多少間推行小班。他批評,教統局沒有分析成績好的學生的背景,因為學生家庭背景會影響學校的教學成效。「喇沙、拔萃九十人一班都有成效!」
此外,當局以中英數成績論學校優劣,沒考慮學校教育學生品德的努力。「教統局有否想過,成績最差的學生若在大班,會變成如何?」資小是其中一個發起遊行的團體。
香港經濟日報
200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