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學語言校本管理

教學語言校本管理

有關教學語言的討論,很少人認識到,愈由政府中央嚴苛管控,爭論會愈大,問題愈多,人們愈不滿,期望和動力愈受挫敗和抑壓。決策結果不是全輸家就是不公平的偏幫和壓制。換言之,目前所提的政策,正陷入一種古典「中央管控的迷惘」。

這困局,有以下特徵:一、愈要鼓吹母語教育為主,但不幸的,卻要英中愈精英化,中中進一步受歧視;二、愈要為社會好學生好,嚴厲控制英語教育供應,但遺憾的,廣大家長、公眾和學校的期望和需求卻愈受壓制而不滿;三、愈要避免標籤學生,但竟愈強化英中及中中分隔,用上落車制說明英中優越性、中中次等;四、愈要堅持單英語沉浸環境對英中生學英語的重要性,但明顯的,愈不要中中生有這樣的環境去學習英語。五、愈要以強制措施保護教育質素,甚至不怕「得罪全世界」,但不幸的,對公營學校(直資、津中)的教學語言政策有不公平的雙重標準。不明是教育理據、市場理據,還是政治理據?

每項中央政策的原意,是那麼美好,為何會事與願違?實在不足為奇。過去二三十年本地及國際教育改革經驗,都已說明中央管控的弊病,不足以改善教育滿足社會多元多變的需求,因此,政策上要有範式轉變,推動校本管理。今次語言政策的困境和迷惘,只是再重複過去中央緊控的弊病,十分古典。

校本管理與質素保證

中央管控,往往假設決策者有足夠能力,充分了解大小教育問題的複雜性及各層面的不同需要,並提出全面的策略及標準辦法,解決教育系統及校本的各樣問題。這樣的管控,又多假設家長、教師及學校能力不足,不可信賴,要中央周全照顧及監察。因此學校的管理工作,須依中央指令執行,並不照顧校本特性和需要。目前所提的語言升中政策,就是這樣的思維。

但由於社會急速發展,公眾對教育的期望多元複雜而高企,中央管控的一刀切政策完全應付不來,各方面不討好,矛盾叢生,迷惘失效,打擊了各持份者的積極性。在管理學上,中央管控的原來假設,不切實際。

在90年代初,香港已推行學校管理新措施(SMI),在2000年起全港公營學校進一步實行校本管理,目的在下放決策權力到學校,讓學校(教師、校長、校董)及有關持份者(包括家長、校友及其他社會人士)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和責任承擔,根據校本需要,共同規劃學校發展長短目標,運用資源解決問題。

現在學校的運作,遠較八九十年代有參與性,更有發展、有規劃,更透明、專業及問責,加上有學校自評及校外評審,香港學校已有一定基礎的校本質素保證及問責機制,對教學、考試、課程及語言教育,應可自我管理和監管。

換言之,教學語言政策應適當信任學校及其持份者,容許較大程度的校本自主,讓他們根據校本條件和需要,計劃及解決難題,以滿足不同背景及水平的學生需要,從而擁有最大發展及成長機會,同時又可滿足家長和公眾對語言教育的多元期望。升中機制設計方面,應不要再把整個重心放在防止過分操練及考試壓力方面,讓校本質素保證及問責機制發揮應有的作用。

【系列五之四】

鄭燕祥   亞太教育研究學會會長、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總監

明報